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齐鲁晚报>青未了 B06

济南的老电影院

  • 日期:20091127
  • 作者:
  • 来源:齐鲁晚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文/张机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济南,东起解放桥,西至经二路纬十二路,沿途大约有6家电影院。青龙桥附近有解放电影院,院前大街中段路南的旧军门巷有新华电影院,人民商场东侧有建筑古色古香的中国电影院,经二纬一路的新市场北门有中苏友好电影院(后改为反修电影院,再改为胜利电影院),经二路纬三路路北有职工电影院,西市场里有和平电影院,从城里一直向西到西市场,不用拐弯就能见到这些影院。另外,劝业场有金城电影院,大观园里有东方红电影院(即今大观电影院),火车站附近有军人电影院,经七纬十二路附近有明星电影院,天桥附近还有一个光明电影院。除此之外,山东剧院、铁路文化宫、八一礼堂等也对外放映电影。我记忆中那时以中国电影院、大观电影院和山东剧院的设备最优越。一进门,门厅迎面墙上,一字排开,悬挂着十位电影明星大照片,都是群众最喜爱的电影艺术家,有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王丹凤等。舞台上悬挂着镶红边的大银幕,幕前是高靠背的软座位,坐上去很舒服、很气派。

    当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电影院纷纷上映“献礼片”。我那时在读高中二年级,十足的电影迷,我看了根据名著改编的《青春之歌》、 《林家铺子》,也记住了至今难忘的《五朵金花》和赵丹扮演的《林则徐》等。

    1962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济南二中教学。那时,学校每个月都组织学生到旧军门巷的新华电影院看一次电影。当然是看有教育意义的了,像《革命家庭》、《英雄儿女》之类,集体包场,学生5分钱一张票,教师跟班组织学生排队入场,也享受学生票价。周末或者假期,我也会约友人一起去看电影,成人甲等票2角,乙等票1角5分。那时,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主要是听收音机,听戏、看电影那是享受。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吃过饭请看一场电影是很好的招待了。青年人搞对象,若是到了双双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地步,那就是定下了。我记忆中,为了能早点看上新片,常常伫立在影院外的玻璃橱窗前观赏电影海报。有时还会到邮局花一毛钱买本“电影故事”杂志提前浏览预报的新片,再就是进电影院花一分钱买张故事梗概介绍先睹为快。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很多。有一部喜剧片至今记忆犹新,即在大观电影院放映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彩色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观众纷至沓来,售票口排起了长龙,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观众进门发给一副“特制眼镜”,放映时戴着眼镜看,犹如身临其境,当火车奔驰而过,就好似在身边穿过一般,当魔术师甩杆垂钓时,上钩的活鱼在我眼前摇头摆尾,吓得我左躲右闪,有趣极了。

    “文革”中,电影院放的都是革命影片,像《列宁在十月》、《卖花姑娘》、《海岸风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学校也组织观看电影,看革命样板戏,有时也看“毒草”影片,当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搞革命大批判,想不看也不行。记得看影片《早春二月》,片子拍得很好看,景美,人也美。不过,看过电影后,单位要组织教师开会,人人发言谈观感,要求批判他们是小资产知识分子,逃避革命,还要批判他们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时代不同了,现在济南各种档次的影剧院很多,年轻人都爱看大片,我却爱看电视上的电影频道,而且每每遇到重播老电影我必看。前不久我又看了重播的《舞台姐妹》和《早春二月》,它们让我回忆起许许多多或甜蜜或酸楚的往事,也算是对济南老电影院的追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