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齐鲁晚报>深读-锐观察 A18

推荐上北大新瓶装旧酒?

  • 日期:20091127
  • 作者:记者 王振国
  • 来源:齐鲁晚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从11月26日起,北京大学招生办将用两天时间审核获得推荐资质学生的资料,并确定初审名单。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从出台之日起,就充满了关注、争议甚至质疑。有人说,北大的尝试是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必将撬动整个高招改革;也有人认为,北大的这一做法连改革都算不上,无非是“新瓶装旧酒”,以这样的名义提前招揽一些高分学生罢了。

分数更服众?

    截止到25日晚8时,全国39所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中,已有29所学校共推举产生了60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女生略多于男生,理科生多于文科生。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七成以上的学生有包括乐器、美术等特长,约有60%的理科生获得过全国性的物理、数学等竞赛的奖项。

    据了解,河南省实验中学公布的名单中,3名稳居年级前三名的高三学生成为候选人。 当地媒体称,“从实际情况来看,被推荐的学生仍然以成绩为主要的评判因素。”

    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校长们对举荐“偏才”、“怪才”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说:“我们还是希望推荐的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有学科专长,而不是特意去寻找偏才怪才。”

    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认为,北大对此次推荐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怎么选由学校和校长自己把握,而偏才怪才确实很难把握。

    而南开中学校长宋璞则坦承,第一次搞这种实名推荐,感到压力非常大。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自己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

    变相抢生源?

    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内专家则直言不讳地表示,北大这样做并无多少新意,更主要的是想提前下手,争取优秀生源,这样也可以避开高考结束后的疯狂生源争夺战。

    济南中学办公室主任董洪海告诉记者,应该说,北大此次招生改革有一定的创新成分,但也不能排除这所一流名校提前“圈人才”的嫌疑,因为每年高考结束后,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等高校都使出浑身解数,马不停蹄地四处网罗高分生,每个省都要在公布分数的当天晚上敲定绝大多数考生,工作强度大,而且还有可能会面临高分生被其他名校抢走的尴尬。

    山东省教育厅一位熟悉此项招生改革的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干脆地说,北大这样做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因为被推荐的学生经初审合格后,虽免去笔试环节,但面试合格者除有保送资格的考生外,其余仍需参加高考,获得30分照顾后成绩要达到北大在当地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方可被录取。“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偏才’、‘怪才’,只要高考成绩达不到当地重点线,上北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该官员说。

    推动大不大?

    北大在推出此项改革方案时,冠以的前提是“探索高校招生模式,招收到更多更适合北大的人才。”但这一做法真的能对沿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带来冲击吗?

    清华大学一位多年参与招生的专家告诉记者,北大和清华是高考招生的老对手,北大这样做,有其创新的初衷,但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招”的改革措施,“我认为,清华包括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不可能效仿北大的这种做法,毕竟这种改革本身还是围绕分数进行的,依然没有突破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校长推荐还是按照分数的话,实际意义不大,把那些高分学生选拔到北大去,最后仍有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另外,还会传达出一个信号——只要学生成绩好了,不仅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北大,而且还可以通过被校长推荐的方式上北大,这样和不改革没有什么两样,相反还会增加学校和师生的工作量。

    本报记者  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