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会走”到“九十九”,鼓子秧歌扭一扭

文/摄影栾利杰

2021-08-25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上图:鼓子秧歌演变出不同的表演形式。
  
  下图:斗舞。
  商河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是联合国地名委员会命名的“千年古县”之一。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孕育出浓郁地方特色的商河鼓子秧歌,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商河,鼓子秧歌十分普及,全县九百多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队。60多万商河人中,秧歌表演能上得了“台面”的就有10多万人。当地人常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商河人,都会扭一扭。
  鼓子秧歌阵势庞大、气势恢宏,在铿锵激烈的鼓乐指挥下,伞、鼓、棒、花、丑各种角色阵列出场,舞步粗犷豪放,动作整齐强悍,鼓声震耳欲聋,颇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战阵,表现出了山东好汉铁骨铮铮、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些特征使鼓子秧歌成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汉族北方四大秧歌之一、山东三大秧歌之首。
  商河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一支。《济南通史·明清卷》载,鼓子秧歌以山东商河为中心,流行于鲁北。今天鼓子秧歌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济南市商河的鼓子秧歌、济阳的鼓子秧歌均收入其中,一市两地同一项目被国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在全国也不多见。
  鼓子秧歌起源于何时何地并无准确史料记载。有学者认为,鼓子秧歌流行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或与古时抗洪抢险、喜庆丰收的劳作与仪式有关。商河是黄河古县,历史上黄水泛滥,百姓频受黄害,商河百姓为了生存群起抗洪,粮食丰收时聚集而庆,中间的分工、阵势、工具、动作等等,逐步演变成这一民间舞蹈。也有学者认为,鼓子秧歌与古代武舞有关。历代封建帝王都是以武力得天下,都编有歌颂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古代的宫廷武舞、军队武舞、民间武舞流传下来而成。
  鼓子秧歌多变的阵式和粗犷的武风,都遗传着华夏武舞的基因。至于鼓子秧歌又为何以商河为中心落地生根,据国家非遗网站资料介绍: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但不论何种说法,可以肯定商河鼓子秧歌已有千年历史,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商河鼓子秧歌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商河鼓子秧歌曾两次在天安门广场起舞,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夺目演出,更使商河鼓子秧歌名声大振。本世纪以来,商河县连续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并持续创建保持荣誉称号;相继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三届中国非遗春晚、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展演活动。早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商河鼓子秧歌就名列其中。商河鼓子秧歌还多次走出国门,到韩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掀起秧歌热潮,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