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示范”激活乡村治理末梢

鱼台县从细微处着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020-11-16 作者: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赵磊 来源: 农村大众报
  这几天,鱼台县杨邵村党员董香云,有事没事就到村后的无花果园里转一圈。如今,这里已成为辐射周边14个行政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实行‘党建微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结果。”董香云由衷地说。
  鱼台县地处山东西南部、南四湖西岸,农业人口40多万。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以前辖区内乡村多是一无产业二无人才,不少村庄集体收入薄弱,鱼城镇杨邵村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题,鱼台县探索实施了乡村振兴“党建微治理”模式,通过“集体经济飞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广泛参与,从细微处着手解决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微产业”擦亮杞柳特色品牌
  走进鱼台县清河镇巩庄,笔者见到墙体粉刷、坑塘改造、弱电下地,入村道路种植了大量活体杞柳造型,一幅幅以“杞柳文化”为主题的彩绘与杞柳园艺景观相得益彰,整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美不胜收。
  “过去编筐利润少,如今出口赚外汇,俺村的杞柳可金贵着呢。”正在自家门口编着筐子的村民张华思说,杞柳每亩产原条6000斤,按照每斤0.8元的市场价,每亩直接效益500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千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还带动了畜牧业、劳务、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据鱼台县清河镇党委书记张国成介绍,巩庄村是清河镇最早发展杞柳产业的村,现有6家加工企业,仅从事杞柳加工的村民就有1000多人,年可加工原条1.6万吨,编织工艺品23万件。村里发展杞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村党支部把杞柳种植、加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依托村内丰富的杞柳资源发展杞柳产业,领办鱼台县钰柳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建+龙头企业+杞柳协会+合作社+农户”为模式,通过实施杞柳产业特色文化村建设,打造了“杞柳文化文创街”“杞柳园艺品展示区”“柳韵池塘”和“古楼”等多处景点。同时,依托杞柳种植、加工等优势,做大做强杞柳特色文化产业,带领百姓致富、擦亮杞柳产业招牌、推进杞柳产业化进程。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鱼台县立足县域实际,结合产业振兴,细化了党建微治理具体举措,采取分期推进的方式,每期每个镇街选定1个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每个村选定1块区域作为“微示范区”,将产业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养老等工作的一项或几项作为内容载体,整合各项资源,集中打造成典型示范区,以点带面促进全村整体工作大提升。
“微服务”助力农民增收
  在鱼台县老砦镇老北村秋草羽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黑皮鸡枞菌。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公司负责人段爱军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黑皮鸡枞菌种植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刚开始种植的时候并不顺利,出菌率低、死菌是常有的事。”段爱军介绍说,镇党委及时组建了红帆领航服务队,通过提供政策咨询、专业技术指导、争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微服务”,帮助公司在失败中一次次摸索经验,掌握种植技巧。如今,鸡枞菌温室大棚已从最初的8座发展到16座,出菌率大大提高,每年产出鸡枞菌15万斤左右,产值突破400万元。
  涵盖17个村、近3万人口的鱼台县王鲁镇“稻梦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区”,围绕稻米种植、稻虾共作、毛木耳种植等产业和项目,通过党建“微示范”,采取土地流转、基地带动、产业分红等形式,辐射带动2万农户增收致富,年人均增收773元,成为鱼台县村级增收、群众致富的“试验区”。
“微阵地”打通“最后一米”
  “前几天,俺村两家村民因为排水沟的事情发生口角,闹得很不愉快。于是俺就把他们叫到‘和事微院’拉拉呱,在大家的耐心劝解下,两家人言归于好,实现了小纠纷不出院。”鱼台县罗屯镇新骆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平笑着说。
  原来,新骆村“和事微院”是罗屯镇试点建立的第一批调节邻里纠纷的非正式议事说理平台。在农村基层,乡里乡亲,家长里短,难免有些磕磕绊绊,遇上大事情,有法律有政策,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却常常“扯不断理还乱”,如果一味地通过正规渠道去解决,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激化矛盾,引发司法程序之后的信访问题。
  为了破解农村小事不好管、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难题,从根本上节约行政司法资源,罗屯镇立足荒废庭院资源再利用,打造“和事微院”这种非正式的说事评理平台,借助党组织的力量,组建由有威望的老党员、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等组成的“评理团”,让大家讲一讲、评一评、议一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老百姓家门口。
  罗屯镇将打造“和事微院”与全县“党建微示范 乡村微治理”示范区创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由党支部牵头盘活闲置农房和被优化的村“两委”阵地,将破旧的“陋室”打造成温馨的“和事微院”,由村级党组织管理运营,通过“说事、议事、评事、话事、结事、和事”,达到“事和、人和、心和、家和、邻和、村和”的目的,致力于把“和事微院”打造成促进村庄和谐的“六和院”。
  “‘和事微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和‘和为贵’社会治理中心在基层的延伸,突出服务和治理两大职能,一是吸纳志愿队伍,提供志愿服务,二是组建“评理团”,推选微家长,为群众提供一个如家般有温度的议事说理平台。各村均有荒废庭院和闲置民居,一张桌子、一组茶器就可以架起沟通桥梁,拉近党群距离,投入少,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强。在各村推广建设‘和事微院’,既可以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又可以拓展服务群众的空间,依靠村级党组织发动群众的力量推动乡村‘三治’融合,实现小纠纷不出院,大纠纷不出村。”鱼台县罗屯镇党委书记李长英说。
  “和事微院”用“微阵地”提供“微服务”,用“微家长”化解“微矛盾”,用“微模式”推动“微治理”。罗屯镇提出“五微不至”创建模式,即推选微家长、收集微心愿、推行微服务、进行微调解、开展微教育,已在新骆、刘庄等村布局10个“和事微院”,搜集微心愿700余个,评理团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5个,依靠村级党组织发动群众的力量,以“家”的名义拉近党群距离,实现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
  “我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农村党组织为‘单元’,创新开展‘党建微示范·乡村微治理’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典型微示范区,从‘小切口’入手,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鱼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成广说。目前,鱼台县已打造乡村“微治理”示范区15个,建成各类产业项目113个,开展“微心愿”认领、卫生整治、帮困助残、技术指导培训等活动730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30余个,吸纳村民意见建议362条,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