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教育

当孩子用哭闹要挟,家长该怎么办

2020-03-23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不买我就不起来!”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这是前段时间知乎上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话题中的场景非常熟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闹“要挟”过。
  而父母对此的反应无非这几种:第一种冷处理,一言不发,随孩子闹;第二种抛弃威胁,直接走掉:你呆着吧,我走了!第三种就是妥协,心软地做出退让。
  以上这几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冷处理不是忽视
  冷处理的方式一般是视而不见,不和孩子讲话,不回应孩子。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个孩子哭了一个多小时,妈妈站在几米外,一动不动盯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孩子哭累了,乖乖跟妈妈回家了。
  许多父母都很赞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孩子哭,先别理他,哭一会他就停了。但事实是,这种漠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冷处理不是忽视,父母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好是要陪在孩子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而不是冷漠地站在一边,甚至一脸怒气,暗自和孩子较劲,这样冷处理慢慢就变成了冷暴力。
  精神分析学派中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也提到:“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经常忽视孩子的哭声,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用抛弃当威胁
  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一句话是:妈妈不要你了。可我们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过来去威胁孩子。
  在超市和商场,经常看到有的孩子闹,大人把孩子手一拍,走开,不理他。当孩子发现大人不见了,歇斯底里地找爸爸妈妈。这个方法见效非常快,孩子追上之后,失去妈妈的恐惧早就盖过了对玩具的渴望。
  整个过程中,孩子学不会任何道理规则,反而陷入不安和恐惧中。次数多了,孩子的安全感已经被破坏,他们会更加黏父母,去幼儿园担心爸爸妈妈不来接,在外面玩一会就回过头来看妈妈在不在。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事,都不该拿一些可怕的话来吓唬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妥协要有底线
  当孩子用哭闹要挟你,妥协也是下下策,孩子一旦尝到这个方法的甜头,会格外地寻求外界的关注。
  “你不让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写作业了!”
  “你不给我玩手机,我就不吃饭了。”
  “你不答应我,我就离家出走!”
  第一次是试探,后面就变成了真正的讨价还价,要挟的筹码也越来越大。一开始是哭闹、打滚、发脾气,后面可能升级成绝食、离家出走、伤害自己,直到你满足他为止。
  这几年,孩子动不动就拿生命威胁父母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名17岁少年因沉迷游戏与父母起了争执,一气之下竟以跳河要挟父母,救起来时已无生命迹象。
  一名12岁男孩为逼父母给他买手机,爬上近30米高压电塔。
  东北有个小男孩边哭边跟母亲撂下狠话:“妈,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
  你会发现,父母越没底线,越容易让步,孩子就越得寸进尺。
  而当你守住自己的底线,你也会慢慢地得到孩子的尊重,他就不会再缠着你、威胁你、和你谈条件。
“四个不要做”
  李玫瑾教授曾在谈及如何对待哭闹的孩子时提出了“四个不要做”:不打孩子,孩子是弱势人群,不能打;不骂孩子,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骂孩子只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观念;不说教,孩子这时候正处在一个情绪化的状态,他们是听不进去的;不走开,孩子表达情绪的对象是你,所以家长得坐在他们跟前看着。
  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一个不会哭的孩子,更不是要冷眼旁观,消极以对。孩子的每一次哭闹,都是在呼唤父母的爱和帮助,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哭声,而是哭声背后的需求。
  那么当孩子用哭闹要挟你,怎么做效果更好?
  第一步,陪在他身边,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爸爸妈妈会陪着你。
  积极的回应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你的委屈,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会更愿意听你的想法。
  第二步,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进行沟通和引导。要针对孩子出现的不正确行为,客观陈述事实。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很爱你,只不过你的要求不合理,爸爸妈妈不能满足你。
  第三步,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小孩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更加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应该怎么说、为什么一定要这个……这些事是需要父母去教孩子的。         (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