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生活周刊

一年一度的“我到孔府过大年”活动从元旦持续至元宵节

投壶、写春联……看看孔府那些春节礼仪

2020-01-13 作者: 梅花 陈曙光 整理 来源: 农村大众报
  投壶、写春联,做绢花面塑布老虎,看舞狮子……2020年1月1日,一年一度的“我到孔府过大年”活动在曲阜“三孔”景区启动,本届活动持续至2月8日(元宵节)。
  百节年为首。孔府自古以来,传承着规模盛大的中华民族春节礼仪,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中国家庭过年模式。
  今年“孔府过大年”系列活动以“传统民俗+非遗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游客。活动期间,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动手包饺子、蒸花糕、贴春联、到孔庙向孔子像许愿祈福,还能看到楷雕、绢花、面塑等非遗展示,并参与拓片制作等体验活动。
  1月1日清晨8点,伴着悠扬的古乐,明故城门缓缓打开(上图),开城仪式启动。随后,第一批走进孔庙的游客登上钟楼,敲响祈福钟,崭新的一年拉开帷幕。游客们纷纷来到孔庙诗礼堂,体验“诗礼传承”,参加手抄《诗经》《礼记》等儒学经典活动。
  上午10点,“我到孔府过大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在蓝天白云和一串串红灯笼的掩映下,无论是超大号的福字,还是恭贺新禧的贺词,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把孔府装饰得年味儿十足。热闹的舞狮表演后,一红一黄两头狮子口中吐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对联。“三星送福”活动随即开始,“财神”打开“金元宝”向现场游客散发糖果糕点,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家庭和美、生活甜蜜。
  孔府大门内,身穿汉服的工作人员提前跟游客们分享刚刚熬制好的腊八粥,为游客送去衍圣公府的温暖和祝福。转过重光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随之映入眼帘,楷雕、绢花、面塑等非遗传承人在娴熟地制作手工艺品。
  看完特色各异的非遗展示,行至孔府前上房,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孔祥胜正在现场挥毫泼墨,写春联(下图)。“现在人觉得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是因为很多传统习俗的缺失,没有了‘仪式感’。那咱们一起过大年,一起体验孔府的风俗习惯,把年味儿找回来,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孔祥胜说。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端庄,词句典雅,春联的长、宽及张贴位置都有着严格规定。孔府的春联尺幅比民间的都要大,共有50多副春联,依据清乾隆二十四年间的春联底本书写,有严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辞。孔府春联从不同角度颂扬了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的门第尊贵。另外,孔府诗礼传家,春联中自然少不了读书、循礼的内容。
  孔府里比春联更多的,是门神,有将近500道门,每一道门上几乎都要贴门神。在孔府大门东侧,绘制门神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活动。“现在的门神雕版是根据孔府旧藏明代雕版来复制的,以前过年绘制门神工作是由姓魏的世袭‘门神户’定做。它的制作,除了第一步是用墨版敷色,其余的全部是用手工绘制的。而且,孔府门神的着色方法也大有讲究。大门、二门上的用品色,一遍过去,叫作粗门神。内宅小门上的用石色,是用天然矿物质制作的颜料,要涂三遍,叫作细门神。”孔子博物馆专职画师、孔子书画院副院长邱清峰说。孔府门神尺寸较普通百姓家的门神大一号,有完整且独立的印制、张贴程序。
  走进孔府后花园,“六艺”体验活动很受游客喜欢。其中的“射礼”投壶,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用以取乐助兴的游戏,在“天下第一家”里,自然不能少了这项经典活动,投中的游客有精美礼品相送。据了解,除开城仪式、布粥等活动只在元旦启动时才有外,其他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传统文化嘛,肯定曲阜最正宗,我是带着儿子来的,这个新年过得很有意义。”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孙玄说。 
   (梅花 陈曙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