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山东新闻

兖州:农机农艺融合助力全程机械化

2019-10-30 作者: 张美荣 丁冰冰 来源: 农村大众报
  金秋十月,正值小麦播种时节。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唐营村地头上机声隆隆,四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在广袤的田野上来回穿梭。
  42岁的唐营村种粮大户邓来顺正在田头忙碌。“现在是农机手在种地,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作业-小麦宽幅宽苗带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三秋变两秋,使秋收、秋种一次完成。”邓来顺说,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植和收获效率提高了数倍。
  2012年,邓来顺承包了唐营村的1200亩地。同年12月份,他又成立了穗丰粮食种植合作社,先后购置耕种耙播、病虫害防治、喷灌机、烘干机等各种农机具60多台(套),真正实现了粮食种植和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今年,穗丰粮食种植合作社新上两台穗茎兼收联合收获机,免费为老百姓收获玉米,玉米秸秆归合作社。“一亩地3000斤玉米秸秆,一斤7分钱,一共卖200多元钱,除去收获成本,纯收入100多元,老百姓节约了收获成本,农机手还增加了收入。”邓来顺算了一笔详细账。
  “现在用小麦免耕播种机,旋土、施肥、下种、镇压,一趟就完,农户也就是倒倒化肥,装装种子,150亩地1天就能种完。”言语间,邓来顺透着自豪。
  今年,邓来顺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面积使用了小麦双宽种植技术,即把畦宽由2.4米调到2.7米,不留畦背,把苗带由3厘米调到了10厘米,苗带间距15厘米。谈起这种机械的好处,邓来顺说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提高了播种质量。“没有畦背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苗带宽了,播种的小麦籽粒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根系发育,增加小麦抗倒伏能力,同时便于喷灌和机手作业。”
  “特别是2017年上了两组烘干塔,解决了玉米晾晒问题。”去年,邓来顺又成立了穗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粮食种植合作社为纽带,整合合作社及周边种粮大户的场地、设施资源,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对粮食烘干机进行了煤改气改造,解决周边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大幅度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实现多方共赢。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为秋收秋种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撑。“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发挥了农机农艺的整体优势,实现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才会有急时应急、平时增效的良好效果。”济宁市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吴卫新介绍,今年,兖州区44万亩小麦宽幅宽苗带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据了解,兖州当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组织引导农民朝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方向发展。
  截至10月17日,兖州区秋收及冬播工作已接近尾声。玉米机收率100%,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率达100%。冬小麦机播种面积达到39.8万亩,占应播面积的90%以上,预计10月底可全面完成播种任务。数据统计显示,“三秋”期间,兖州区累计上阵各类农业机械5600余台(套),兖州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发展,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张美荣 丁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