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头版

“扶贫”变“扶亲”,关键是丢掉了“认真”二字

2019-07-03 作者: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 段新勇 来源: 农村大众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要看贫困老乡能不能真正脱贫。在安徽省砀山县官庄坝镇龙潭村,扶贫工作却掺杂了“扶亲”因素。村里的扶贫专干、村干部把自家的岳父、大妈、婶子等不合乎条件的亲戚家人列入了扶贫名单。真正的贫困户反而要让出名额提前“脱贫”。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镇兴联村,有村民发现,自己的家人被虚列入扶贫名单,已经去世的老人也在名单之上。
  扶贫必须先识贫。而在识贫这一环节上,有的地方,贫困户的统计、上报只靠村干部“单线上传”。像龙潭村的贫困户认定,就没经过村里的民主评议,村干部说谁就是谁。在识贫的起点,工作就走了形。
  而有的县乡政府也仅凭上报的名单认定“资质”,不鉴别、不把关,更进一步恶化了工作形势。既定的公示公告连个形式都不走,入户调查、逐一摸底更是空话。再加上村务不透明,信息不对称,村民对情况无从了解,扶贫工作当然不能赢得村民的信服。
  乡村社会是复杂的、基层治理是艰难的——有的乡村,家族利益纠葛多年不能化解,村干部容易成为家族利益代言人。有的党员干部陷于本乡本土的人情牵扯,容易不讲原则讲情面,不讲规矩讲利益。还有些乡镇干部认为,在细节上“放纵”一下村干部,能争取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更大支持……大大小小因素纠缠在一起,往往能轻易架空程序,让制度无法形成激励约束力。
  但是,当行动停留在口头上,再严的程序也会流于形式;当程序形同虚设,再好的政策也无法真正惠及民生。上述这些负面扶贫案例,暴露出的并非政策存在设计漏洞,而是好好的制度为什么无法落地的问题。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扶贫”变“扶亲”,程序流于形式,关键就是部分基层干部丢掉了“认真”二字。
  脱贫攻坚战要打赢打好,必须在紧要关头不松懈。要拧紧扶贫工作的每一颗螺丝,必须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在农村扎下根。干部亲属、过世老人名列“扶贫”对象虽然只是个别事件,但也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确保党的政策落地不打折,农村发展规范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