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019-05-3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大美新临沂。
  传承非遗技艺,临沂农民靠制作虎头帽走上致富路。
  有一首歌,叫《沂蒙山小调》,情浓意切,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种精神,叫沂蒙精神,历经风雨,屹立不倒。
  在战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红色的沂蒙精神。战争年代虽已久远,但那忠心向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沂蒙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走进新时代,无论是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平原的现代农业生产,还是工业车间、田园综合体在村镇星罗棋布式的发展,都在改变着沂蒙乡村的旧日模样。临沂,走出一条沂蒙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农业大市,临沂是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沂蒙大地响起,这片革命老区就有了新变化。近年来,临沂不遗余力,让老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引发巨变
  5月25日一大早,平邑县卞桥镇果蔬交易市场已是车水马龙,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收购商把蔬菜一车车运往外地。“原来种菜的很少,也没有专门卖菜的市场,我们得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卖。现在不仅方便多了,成本也降了不少。”前东庄村村民张继东说,早上他从大棚里运来300多斤芸豆,卖了500多块钱。
  十年前,卞桥镇的土地还都种着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年亩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卞桥镇在蔬菜产业上投入的“真金白银”。2016年初,卞桥镇将全镇37个行政村的各类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全都投进了滩汪湖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用于发展果蔬产品种植。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400多个,以及一个线下实体果蔬交易市场和一个网上果蔬交易平台。
  “网上交易平台解决了农产品上行难的问题,通过订单配送,打通了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供应渠道。交易平台还跟种植户签订了购销协议,蔬菜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确保了菜农的收益。”卞桥镇扶贫办主任马强说,通过产业项目租赁,全镇37个行政村都实现集体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实现就地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裕,巨变在沂蒙大地上处处上演。在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岸堤镇,有个名为朱家林的小山村。曾经的闭塞和贫困让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闯荡,朱家林村逐渐成了空心村。闲置宅院随处可见,有些甚至已坍塌成为废墟。
  三年前,田园综合体项目在此开工。一群怀揣田园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儿,立志改变村里山清水美却人贫村空的状况。“朱家林和许多村子一样都很普通,没有什么资源,逐渐空心化。但这毕竟是家,村子没了的话,人该回哪儿呢?”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发起人宋娜说,她从小生活在沂蒙山区。
  与很多乡村旅游项目不同的是,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并没有把村民迁出村庄。在宋娜看来,村民才是村庄的灵魂,才是项目的主角。村里老房子的改造,采用当代乡村的建筑理念,但是手艺全都出自村里的老石匠、老木匠。
  古老的石墙、错落有致的宅院,让曾经的穷乡僻壤吸引来大批游客,前来寻找“诗和远方”。2017年,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项目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从2016年开始,设计师和创客们陆续来到朱家林,农业、文创项目纷纷落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听闻了家乡的变化,很多人选择返乡创业。
  朱家林的成功,在临沂市掀起了一股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风潮。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下艾崮村村东往日是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薄地,经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番打造,如今已是连片的花海和果园。开心农场、精品民宿和拓展体验等项目,覆盖在这片曾经荒芜贫瘠的土地上。
  临沂市将田园综合体定为产业振兴的抓手,重点建设规划总面积55万余亩的3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成功举办山东临沂首届田园综合体招商会,签订市外投资协议29个、总资金162亿元。目前,全市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8亿元,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成为省级试点。
  未纳入田园综合体建设范围的村庄,临沂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七改”,将“四好农村路”、村内道路硬化、厕所改造、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列入民生工程。2018年改造农村危房5678户,新增农村清洁取暖3.4万户,改建农村公路4974公里。同时,重点推进清洁村庄、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庭院“四清”,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5万余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清理沟渠汪塘2800余座,清理黑臭水体;清理农业废弃物5万余吨,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3%;创建“美在农家”示范村200个、示范户3000户。
能人带动发展
  牛庆花是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农民,1983年出生的她结婚时,家里穷得连个新房都盖不起,婚后丈夫便开始外出打工。除了在家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她还种着20亩果园。虽然还养着猪和鸡,但仍没有脱离贫穷。
  2015年冬天,牛庆花先后参加了村里和市里的电商培训。回来之后她买了台电脑,在淘宝上注册了个叫“孟良崮果园”的网店,在网上销售自家种的苹果。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每个苹果牛庆花都严格把关。一个月的时间内,1万多斤苹果全部卖光。
  网店越做越红火,2016年2月,牛庆花注册成立了孟良晏园电商公司和晏婴故里果品专业合作社。在苹果销售旺季,一个月能卖到60多吨。去年蜜桃销售旺季,一个月销量达到了100吨。在她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开起了6家网店。
  北晏子村共有贫困户16户24人。为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牛庆花和12户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订购合同,同等级的农产品每斤按至少高于市场价0.5元予以收购。还有10户贫困户在公司从事果品分拣、包装、物流等工作,每天工资80元。
  临沂市以“两新培育”为重点推动人才振兴,培养、吸引了很多像牛庆花这样的新农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兰陵县“四雁”工程经验做法,实施鼓励人才留乡、能人回乡、大学生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浙大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2018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万人。同时,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个100”示范工程,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0941家、8395家。
  80后张晓岑就是一名年轻的“归雁”,如今她是临沭县绿珍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大学毕业后,张晓岑曾做过5年财务工作,之后跟随丈夫一起从事食用菌技术工作。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夫妻二人放弃了在别人眼中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
  “现在80后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到农村,到基层去从事初级的农业生产,但我认为农业将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张晓岑说,用了两年时间,合作社就成为临沭县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日产2吨鲜菇,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为了适宜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张晓岑还开辟出网销这一渠道。在网上销售各种适合家庭种植的蘑菇菌包,充分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迅速提高,当年10月一跃升至全网销售第一。张晓岑去了很多地方学习电商知识,不断在活动策划、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完善,通过一年的发展,网店销售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
  在临沭县曹庄镇政府倡议下,张晓岑参与到对当地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中。除了招收贫困户到合作社里打工,张晓岑还手把手教他们用电商的渠道,将地瓜、花生、生姜等特色农产品和柳编制品销售出去。
精神代代相传
  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有这样一个红色习俗——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先烈。作为“钢八连”战斗过的地方,朱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精神在这个小村庄以独特的方式代代传承。
  朱村建造了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民俗展馆、历史文化陈列室,并对烈士墓、纪念碑进行了改造整合;投资41万元建设临沭县支前文化展馆、档案展览馆和朱村荣誉展览馆,均向游客开放;还配套建成了朱村游客中心,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
  朱村内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36%,是不可多得的生态山水古村落。其中,清代民居古建筑还保存有百余间,朱村将对古村落进行“一街一巷一园七户”的复建,投资60万元对50间明清古民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村内的古老建筑群为旅游增加了别样特色,也为传承历史文化遗迹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临沂市以乡风文明为突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利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指挥部旧址、战斗遗址、堡垒村庄等红色资源,打造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马牧池乡红色教育基地等教育场馆,发展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15家。临沂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是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同时,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推广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单平台,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分中心118个,实践站547个。
  沂蒙精神在临沂焕发新活力,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代村、厉家寨、九间棚、后峪子,这些生动的案例都映照着沂蒙人敢闯敢试的传统。如今的沂蒙大地,一批批新时代的沂蒙人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篇章。
  兰陵县卞庄街道泇右村党支部书记张霞的驻村日记上这样写道:“2019年1月1日,我踏上了卞庄街道这片离我本就不远的土地,正式开启我的驻村之路。到村报到,心里有忐忑,有雄心,更有欲望想在这片土地上有所收获。”
  2018年12月3日,兰陵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兰陵县公开选拔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简章》,面向县直机关、乡镇、街道、开发区在职在编干部,公开选拔18名村党支部书记。
  18个村是兰陵县18个乡镇中较为薄弱的村庄,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将这18名机关干部称为“18勇士”。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张霞之前任职兰陵县向城镇房建办主任。“趁着年轻,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说起报名村党支部书记的缘由,张霞这样说。
  “18勇士”是临沂市乡村组织振兴的一个缩影,为了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临沂市扎实开展“头雁”引领行动,实施乡村振兴“双百培育工程”,遴选“王传喜式”好支书107名、“代村式”好支部85个,选派1880名第一书记到892个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印发《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试点激励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试点,目前已确定试点村385个,新选配村党组织带头人143名。
  同时启动的还有“干部下基层”工作,计划从市县选派约800名干部到50个乡镇、270个村服务,集中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立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清产核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综合措施,力争2020年所有村庄村集体收入都达到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