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临沂答卷

2019-05-3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今年,临沂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丰内涵。
乡村游蹚出致富路
  沿兰陵县苍山街道北行3公里左右,来到一个名为“压油沟”的村子。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里有古朴气息浓厚的石头板房,树木遮天蔽日,沟内溪流淙淙,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休闲和度假。
  却不曾想,这个热闹繁华的地方几年前还是省定扶贫重点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落后村。为了致富,村里先后建过工厂、开过矿山,由于位居深山,这些都没有成功。2015年底,当地民营企业兰陵城投开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压油沟村重新定位,找准了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扶贫的特色之路,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成卖点,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民宿)的转变。
压油沟村的蜕变,也是兰陵县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兰陵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原则,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搭建平台,探索出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兰陵县立足旅游扶贫现实需要,组织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贫摸底调查,确定了13个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对象,将压油沟村申报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将北坞丘村纳入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全县形成了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压油沟旅游扶贫项目为龙头,以宝山、邓王山、果蔬小镇、环会宝湖为辐射的乡村旅游扶贫集群。
  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兰陵县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立足村庄生态资源优势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因地施策,引导鼓励企业家投身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兴建旅游扶贫项目。全县旅游扶贫项目累计投资超过35亿元,统筹使用扶贫资金1800余万元,掀起了全县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热潮。
  当地政府在完善旅游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上下功夫,积极帮助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开发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旅游扶贫项目以企业为管理运营主体,同时牢牢把握贫困户增收这一根本环节,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让村民获得劳务、租金、股金等收入,在项目建设、管理运营、保安保洁上优先安排当地农民就业。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先后带动875户16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不仅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赢,还有效拉动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0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亿元。“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兰陵探索出的脱贫攻坚和产业致富的新路子。”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说。
四塞之崮到全景崮乡
  提起临沂旅游,岱崮地貌肯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境内共有大小崮百余座,素以沂蒙72崮著称,“岱崮地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蒙阴风光秀丽、一步一景,古木古迹历史悠久,有汉代故城、山寨、寨堡等历史遗迹;有龙须崮暴动、南北岱崮保卫战、大崮保卫战等革命遗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崮乡”文化。
  2013年,山东东蒙企业集团响应蒙阴县委、县政府突破岱崮战略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发展岱崮旅游的重任。通过几年持续不断地用力,对岱崮地貌实施保护性开发,把自然地质奇观、红色旅游、“三线”历史内涵等多种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创4A、五年见效益的目标。
  开发建设中,岱崮地貌景区按照“高点定位、循序开发、景村共建”的发展思路,对每一项工程都反复论证,反复研究,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对景村共建,从农副特产、乡村环境治理、旅游精准扶贫三个方面用力:注册了“崮乡老农”“岱崮红山羊”“岱崮红公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当地特产商标品牌,与景区内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养殖;在驻地和周边村居,大力发展农家乐,建设采摘养生基地;在交通、水利、村居面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景区与村居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统筹发展,结合各村区位及特色,升级村落功能及风格,既美化环境,又“一村一景”,保留原生态乡村的固有美感,达到“村居是景点、景点融村居”的效果。此外,景区还与笊篱坪、公家庄、十字涧等5个村居73个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安排就业,提供农资种苗、土地参股、爱心捐助、农家乐、采摘园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独特的地质地貌,使得临沂旅游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群崮之下,暗藏地下溶洞群,其规模之大,沉积物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在江北实属罕见。临沂还是亚洲唯一的金伯利原生矿藏地,“常林钻石”闻名世界,是著名的“钻石之都”。沂蒙奇石集“瘦、漏、透、皱”于一体,被称为“北太湖石”,是中国园林奇石的一朵奇葩。沂蒙大地还蕴藏着大量远古恐龙足迹化石和陨石等,拥有多条地震大裂谷。
  沂水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与周边市县相较旅游资源并不占优势,面对发展旅游“一穷二白”的家底,时任决策者们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定位“地质奇观、山水风光、沂蒙风情、红色之旅”四大板块,确立了“区域整合、优势互补、共塑品牌”的集群式发展。从寂寂无闻到山东旅业新支点,被业界誉为“沂水现象”定格在中国旅游跨千年的大时代刻度尺上。
  2000年,是沂水旅游业发展的起点。沂蒙七十二崮、沂蒙山根据地、地下大峡谷、江北第一溶洞——“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等一大批优质景区相继开发出来,成为沂蒙山旅游的核心区。
做好“文化+”文章
  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简易的后台内,几个化完妆的老姐妹又凑在一起,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再熟练熟练刚刚排好的原创曲艺节目《姐妹拉幸福》。自搭的舞台上,她们的演出生动活泼、极具戏剧效果,唱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台下的百姓看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相互议论:“哎,你别说,这老王家里的唱得还挺专业”“哎呀,还是俺婆婆演得好”,边评论边不时地跟着唱一段。这样的场景在临沭县经常上演。
  自2013年起,临沭县着力打造了“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大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总体思路,各级各类文艺单位深入乡间地头和群众中间,给老百姓奉献了精神食粮。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位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因地处群山深处,发展滞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根据地中心,常山庄村有着丰富的革命史迹,红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2017年,在沂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常山庄村立足红色旅游资源基础和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资源,探索了“一区带四员”的红色旅游扶贫新模式,即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村民们还在景区摆起60多处商品售卖摊位,开了20多家商店和网店,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附加值增加好几倍。沂蒙大煎饼、大碗茶、草编等百姓家中寻常物品,都成了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
  现如今,常山庄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建成沂蒙精神体验地,附近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务工、当群众演员等方式实现增收,每天人均收入过百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村里还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社区,让村民免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
  常山庄村是临沂发展红色旅游带动群众脱贫众多成功的案例之一。作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临沂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孟良崮等红色旅游景区周围群众做起“旅游生意”,通过开办农家乐、采摘园、旅游购物店等,拓宽了致富路子,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子。
  在临沭县,杞柳栽培与加工历史悠久。早在唐朝贞观年间,以柳命名的临沭县柳庄村村民,就以传统手工艺将沭河岸边的“杞柳”编织成箱、囤、斗、升、箢子、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品,其产品具有经济环保、艺术观赏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临沭柳编经过千年的积淀、60年的产业化、十多年的集群化和近几年的创新化发展,持续融合了资源、人文、历史、艺术、创新等特色,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具有高度原料指向型、工艺创造型、手艺引领型、劳动密集型、市场创新型、需求导向型、出口外贸型的产业体系,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找准了转型升级的前行之路。
  2018年,全市柳编制品按人民币计算实现出口24.8亿元,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13.6亿元,同比增长5.34%,占全市柳编制品出口的54.8%,临沭柳编的区域集中度全市最高。
  近年来,临沂着力实施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等工程,做强了文化产业,让以红色文化为主的丰富文化资源,不仅为沂蒙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沂蒙小棉袄、临沭柳编、郯城中国结、费县刺绣……临沂叫响了一个个文化产业品牌,并通过打造“淘宝村”“非遗+电商”等成功经验,推动文化产业开发,使每个乡镇至少培植和扶持了1个以上的文化创意产品。以红色文化为魂,临沂开展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工程,出台了《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自然生态良好的村落,融入全域旅游,打造集观光、体验、餐饮、民宿、加工、土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同时,让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设施、民居布局、内外装饰等各个细节中,建设具有临沂特色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