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生活周刊

永远不要把成绩当成孩子最重要的事儿

——电话那端的痛苦心灵(一)

2018-11-09 作者: 魏新美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父爱,母爱,家。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美好的词汇,在讴歌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然而,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伤害。这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被岁月抚平,有的却恶化成虫,咬虐着孩子的内心。因环境所限,这些孩子不能或不想向周围人倾诉,选择了求助公益热线。记者有幸在节假日期间,坐在电话这端,倾听他们曾承受的伤痛、正在忍受的折磨及发自心底的呐喊。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警示更多的父母,特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惟愿已经做了父母的人,能从来电者身上,觉察并调整自身。
你的陪伴,对我为时已晚
——躲在厕所里打来的电话

  一个周六的上午,10点多钟,电话里传来一个女孩的哭泣。在哭泣声中,电话挂断。大约过了5分钟,电话再次响起,仍是同一个女孩。她边哭边说,自己正读高二,同学们都在上课,自己躲在学校厕所里打的电话。
  高二,正是高中最关键的阶段,但女孩听不下课去,她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自己,还伤害自己,老师同学都忙着上课学习,自己有话根本无人能听。
  在女孩的记忆里,从幼儿园起,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玩,没有好朋友,爸爸妈妈也特别忙,没空陪自己。好不容易爸爸妈妈都在家,两个人却经常吵架,女孩不敢劝,只能躲在自己房间里哭。上小学的时候,女孩英语成绩特别不好,妈妈就打她,罚她跪在门口背。她发着狠学英语,到初中时,英语成绩经常全年级考第一。那时候,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竭尽所能地对男孩好,男孩接受了这份好,但同时不止一次说她“长得丑”,甚至班里另外的同学也笑话她长得胖、长得丑。在这样的嘲笑中,女孩仍然考取了当地县一中。进入高一后,也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女孩渐渐发现,自己沉不下心来学习了,控制不住自己老想以前的事情:自己的孤独、父母的争吵、母亲的惩罚、同学的嘲笑……成绩一落千丈,父母着了急,先到了普通门诊,又到了精神科门诊——她被诊断为双相心境障碍。
  休学,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爸爸妈妈意识到曾经对女儿的伤害,妈妈甚至专门请假在家陪伴女儿。“我小的时候她不陪我,现在我已经不需要了。”女孩说。
  休学三四个月后,再度返回学校,女孩想把以前的事情都忘掉,一切重新开始。然而,还是控制不住地想。“我特别想好好学习,但我做不到。”女孩想再去医院检查,看是否需要吃药,但爸爸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让她再吃药。“我能健康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她们永远觉得我还能更好……”
  “铃铃铃……”电话里传来远远的铃声。在叙述中,女孩不知什么时候止住了哭声。记者感谢她的信任,简要地谈了自己的感受。女孩郑重地连说两声“谢谢”后,挂断电话。
  
记者感言
  当一个弱小的生命呱呱坠地来到人间,除了吃喝拉撒,它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尤其是前三年,妈妈无论多忙多累,都必须抽出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用陪伴,建立起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进而为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石。这个女孩,记忆中的孤独,为她的性格发展打上了浓重的阴影,记事后,爸妈的争吵,让她惶惶如处覆巢。更可怕的是,妈妈为了督促她学习,打骂、罚跪,完全弃她的自尊而不顾。在家里得不到温暖,青春萌动的她,企图寻求异性温暖的怀抱,然而,青涩同龄的男孩也同样面临爱的匮乏……这一切伤害累积发酵,女孩再也无法安守书桌,不得不走向医院。这时候,父母再来陪伴,一切都为时已晚。
该上高三了却不去上学
——不良互动让孩子恐惧考试

  “老师,你说,开学就高三了,孩子不想去上学怎么办?”9月1日,星期六,是许多学校开学的日子,一个来自南方的中年女性,诉说起自己的烦恼。
  初中时,女儿的成绩还算不错,上高中后,女儿一直排斥这个学校,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也不听老师的话,为此,老师找了家长好几次,要求家长“好好管孩子”。暑假里,她给女儿找了补习班,女儿也不去,自己在家刷题,基本没出去找同学和朋友玩。重要的是,在妈妈眼里,女儿“老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小说”,并且后半夜老是起来,好像睡不好的样子。为了防止女儿夜里上网玩手机,她每天晚上都把女儿的手机放在客厅里。好在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女儿除了化学都完成了。但是,临近开学,女儿白天睡觉越来越多,昨天(8月31日)就说了今天不去上学。今早,她和孩子的爸爸万般劝说,女儿才吐出一句话,“等想通了再去”。中年女性说,只要女儿上学就行,无论最后考什么样的大学,都不会怪她。“老师,你给劝劝吧!”这位妈妈说。
  接下来,隐隐听到中年女性一阵儿低声劝说,两三分钟后,话筒里传出一个低低弱弱女孩的声音,“我没有什么事儿,就是害怕考试。”女孩子说,每次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爸妈都是千篇一律一句话,“你不是说努力吗?怎么还是没考好?”父母面对成绩的指责,渐渐变成了一个大石头,压在她的身上,让她难受得喘不过气来,晚上难以入睡,每夜都醒来好多次。“我不去上学,也就不用考试了。”不等这端做任何反应,女孩在那端已经挂了电话。
  
记者感言
  每个上学的孩子,都想学好,都想考个好成绩。对这点,所有的父母都应坚信不疑,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个女孩,不想去上学的直接原因是“不愿考试”,这与其自身气质类型有关——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面对考试容易出现焦虑过高的情况,特别是抑郁气质类型、不够自信的学生,面对考试与其他学生比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但考试焦虑的产生也与父母不当的期望、评价密切相关。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把考试分数高低当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孩子学习动机和成就感过强时,学习成绩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目标。成绩的不如意,会让孩子的自信心会深受打击;如果父母再批评、指责孩子,那无异于伤口撒盐、落井下石。电话中的女孩,也就是在一次次被“落井下石”的体验中,感受到父母的冷漠无情,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上学望而生畏。
  万幸的是,女孩暑假期间并未放弃学习,除了化学其他作业都已完成。作为女孩的母亲,这时,首先要接纳女儿的现状,不论女儿是否去上学,都要尊重其选择:如果女儿能打起勇气再次走进学校,父母再也不能因为成绩批评、斥责她;如果女儿不去上学,那么就给她一段时间舔舐内心的伤口。无论女儿做出哪种选择,父母都最好能找专业人员对她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冰冻三尺,融化有一个过程。  
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
——从英国硕士毕业的高材生

  “我只有写遗书的时候,才会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电话那端的小伙子,自述今年25岁,刚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到家——山东半岛的一个县级市。“我不想死,我还想看看天,看看地,想感受被风吹着的感觉。”现在的他,因为概率非常小的事儿经常焦虑得百爪挠心,所以根本无法继承家业,为此常被家族里的人指责“无所事事”。好在,他有比较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和疾病进行抗争的坚持和努力。
  然而,对过去的父母,他仍心存芥蒂,“如果不那么早让我出国上学就好了。”小伙子平静地说,好似在说着别人的事情。父母为了他有个好前程,有个光鲜亮丽的履历,把十二三岁的他送到国外。“只有孤独和压力,没有朋友,没有娱乐。”小伙子说,压力实在无法释放的时候,就禁不住诱惑,去尝试性,通过性的刺激保持心理的平衡。两三年前,小伙子被诊断为抑郁症,边治疗边断断续续攻读学位;半年前,小伙子的一个同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好朋友猝死国外,两三个月前另一个好朋友在家自杀,接连的打击让他找不到活着的兴趣。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我害怕父母因为我自杀活不下去,曾想通过什么办法留下个孩子,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现在,他状态好时会陪着家人做饭、聊天,其他时间都穿梭在家和医院之间,陷在对将来的担心中。
  
记者感言
  小伙子说得波澜不惊,电话这端记者已然潸然泪下——为他那颗饱受疾病折磨却依然善良的心。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需要逐渐完成对自我的认同,但学业的压力、评价体系的单一,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如果自身不能把这些焦虑释放掉,那么,父母的关爱、同龄人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的是,电话中的小伙子,身处异乡他国,犹如置身情感的荒漠,不能从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有效支持,父母偶尔的慰藉亦远水不解近渴。焦虑在他的心中不断累积,抑郁情绪悄然发生,并且愈来愈重,最终导致不得不借助药物勉强完成学业,学成回国亦只能困居家中,游离在正常人群之外。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全球青少年健康》报告显示,在10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应知道:孩子在校用心读书是好事,但如果形成“唯成绩论”的观念,则是天大的坏事!因为一旦出现成绩滑坡,孩子很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在承受学校压力的同时,家长如果也同时施压,孩子很容易被焦虑情绪困扰。为此,父母可以重视孩子成绩,但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需求,如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应立即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疏导和排解,同时想法设法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
  因为,学习成绩再重要,也没有心理健康重要。
  一个学习成绩差、心理健康的孩子,依然有可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人生;而一个学习成绩好、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则会成为埋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炸弹。      农村大众报记者 魏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