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山东新闻

会唱东路梆子的艺人越来越少

地方剧种期待薪火相传

2015-01-29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农村大众报高青讯 (记者唐峰 通讯员李峰)在高青县黑里寨镇大伊家村,流传着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东路梆子。该剧种在当地已经流传了100多年,曾一度兴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和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东路梆子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去年12月15日,记者来到大伊村,拜访贺衍泰、贺衍堂等几位东路梆子传人。贺衍泰、贺衍堂、伊继龙等健在的艺人已是东路梆子的第四五代传人。不过,老人们最大的已80多岁,最小的也有65岁。在这1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没有剧本,没有曲谱,一代代艺人靠着口耳相传,保留下了40多个剧目,如《包龙图》、《国公图》、《破洪州》等。
  老人们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东路梆子的鼎盛时期。那时,家家户户都喜欢“梆子腔”。演员没有报酬,所有唱戏所需的戏服、乐器、道具等都由村民捐钱捐物置办。每到农历十一月,村里的“好事者”就开始组织排练。正月初四,演员们就进入戏房。正月十一到十六,每天三台戏。清明节前后还要唱上四五天。每次演出戏台周围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有时演员们高兴起来,能连演十三天,天天不重样。他们还与邹平九户南河沟村联合,到邹平礼堂举办过多次大型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东路梆子开始走下坡路。
  高青县文化部门将东路梆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省市部门申报,并利用录音录像设备对一些剧目进行了录制。但老艺人们对东路梆子还是忧心忡忡。“梆子腔”的传承要靠年轻一代,可年轻人听不惯东路梆子那“咿咿呀呀”的腔调,学起来比较吃力,况且多数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他们没兴趣也没时间去理会东路梆子。
  老人们很担心也许再过几年,东路梆子将会成为绝唱。尽管如此,几位老人还是定期凑在一起,唱上几段。因为他们对东路梆子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