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 > 头版

◎探访家庭农场自家人干活仔细农场主决策高效

家庭农场,让精耕细作回归

本报记者朱晓晨本报通讯员李荣新刘东阁

2013-03-0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记者在滨州市滨城区的一家小型家庭农场找到了部分答案。
与农业企业不同
都是自家人在干活

  在滨城区三河湖镇的堤上胡村,记者见到了这家小型家庭农场。41岁的主人胡文彬,做过蔬菜运销近21年。4年前,胡文彬曾经和生意伙伴合伙成立一家蔬菜生产基地,以公司模式运营,“一块投入,收入平分。”胡文彬说。运营2年后,胡文彬觉得效益不错,决定单独开辟一个农场种蔬菜。这个农场他决定用家庭农场模式,所以就让他的哥嫂负责管理。
  “亲戚干活时都很仔细。”胡文彬说起蔬菜企业和家庭农场的区别,解释道,“农业企业只能按天结算工资。有人看着,工人就干得好,没人看就不好好干了。打个比方,在这边60块钱的人工,亲戚干能做80块钱的活,而公司雇工能给干30块钱的活就不错了。”在胡文彬的农场里,除了他的哥嫂负责日常运营,还有三四位亲戚长期在这里工作。胡文彬说:“从单产效益上来看,这边的农场比公司运作的农场要高不少。”
  胡文彬还有个技术顾问叫王明清,是滨城区农技专家。他对家庭农场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不同点在于管理机制上,劳动力来源不一样,家庭农场都是自己人,能够精耕细作,单产效益更高。”
与专业大户不同
拥有成熟销售链条

  在不少人看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差不多,顶多也就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胡文彬自建的农场也不过60亩,13个大棚。规模和一些做大的专业大户差不太多。
  然而,王明清却不这么认为:“专业大户种植规模再大,它也是停留在种植环节上。家庭农场能够自己生产,也能够自己销售。而胡文彬的农场就符合这个条件。”
  胡文彬是蔬菜运销出身,20多年的运销经历让他拥有了一套成熟的销路。“滨州市各大超市、滨州几乎所有学校的食堂、企业食堂,都与我签订了合同,向他们每天供菜。农场生产的菜供不应求,市场不愁。”
  王明清说:“‘卖菜难’的群体,绝大部分是专业大户,因为专业大户销售靠蔬菜运销商,先生产、后销售这种模式很被动。而胡文彬的家庭农场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销路不愁,市场也能及时反馈信息给农场。胡文彬说:“市场需要什么品种、需要什么品相,我都能及时知道,然后决定下一季种什么蔬菜。”
与农民合作社不同
农场主独立决策

  王明清认为:“家庭农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做市场的主体。完整体现在产业链条上,独立则体现在资产独立、生产计划安排独立。”
  合作社有理事会、监事会,今年决定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包装与否都得由理事会讨论决定,社长不能自行决定下一季的生产计划安排。王明清解释说:“合作社的土地是分散的,是众多单独的实体共同合作。而家庭农场则能集中规划。”
  胡文彬对此深有体会,他能够根据市场反馈,自己规划下一季蔬菜该怎么种。
  为了能够让家庭农场获得更加独立的地位,王明清说:“现在中央文件已经提出要把家庭农场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家庭农场还缺法律意义上的独立实体地位。有可能会走家庭农场在工商注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