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商道·思想 E

中资企业如何“走出去”

——以墨西哥撤销中铁中标为例

  • 日期:20150417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无论是业已成为中国对外大战略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都寄希望于通过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手段,来有效化解国内诸多产业的过剩产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国际和区域影响力,以及化解美国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利影响。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乃至政府资金的直接带动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并购将更加海潮涌动。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的胜算是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企竞标墨西哥高铁折翼事件则如一味及时的清醒剂,提醒人们要对海外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保持警惕。墨西哥高铁事件,更像是一场闹剧。遭遇这样的滑铁卢不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公平而论,相比此前众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国铁建在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上的整体表现已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可以说,诸多中国企业在从事海外投资时经济账可以算得很明白,但对于投资或并购所产生的国内政治影响往往始料未及或者重视不足。在墨西哥高铁事件中,相关中国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和价格优势信心满满。但产品和价格的优势并不能保证中国企业必然胜出,中铁建如此,2005年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中海油也是如此。中铁建折翼的背后,推手之一是墨西哥的国内政治博弈。墨西哥为总统制的联邦共和体制,也是多党制的国家,仿照美国采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现任总统涅托所在的执政党是革命制度党,该党在参议院128个总席位中获得52席次(40.6%),在众议院500名席位中有212席(42.4%),在参众两院中均没有取得过半的多数。随着2015年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政党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在高铁事件之前,因为43名学生集体失踪的“伊瓜拉事件”,执政党迄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导致墨民众集体抗议的声浪遍布全国,涅托政府面临空前的执政压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铁事件成为反对党攻击执政的涅托政府的又一枚炮弹。早在招标开始之前,墨西哥在野党和媒体就紧盯这一大项目不放,意图抓住执政党的把柄。在2014年10月底,主要的反对党议员召开发布会,要求政府取消招标,理由是招标时间太短,对参与企业不公平,而且质疑与中国领衔的中标联合体中的墨西哥企业和执政党关系密切。在墨政府公布中企赢得高铁项目之后,反对党并不死心,甚至指控双方存在“内幕交易”。在议会没有完全多数的情况下,高铁成了反对党将死执政党的关键棋子,如果强推这一项目,面临执政危机的涅托政府可能陷入垮台危机。未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分布更加广泛,涉及的国家更加多样,国情更加复杂。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发展的方向是东南亚、南亚、俄罗斯、中亚国家以及处在交汇处的中东和东非国家。这些国家不仅风格复杂,很多都没有完成现代化转型 ,而且很多国家的国内政治还掺杂种族、宗教等复杂因素。一些国家愿意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接受中国的投资。但也有一些国家担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担心国内产业受到中国的挤压,而这往往容易引发其国内的激烈辩论,在西方媒体主导全球舆论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往往成为需要“被警惕”“被透明化”的对象。高铁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其经济属性,高铁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高铁建设不仅投资额度大,创造大量的就 业,而且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建成之后,高铁也大大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另一方面,高铁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表现在一国高铁行业的标准化,以及建设高铁对地理、环境信息的勘探采集。可以说,国内政治只是中企在墨西哥高铁项目上遭遇滑铁卢的导火索,高铁项目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则是另一无形的杀手。美国在北美洲的影响力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在美国的地缘战略布局中,墨西哥不仅是美国的后院,而且是至亲的小兄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美国主导的自贸区,高铁的建设应该按照北美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模式来进行。这一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加拿大负责产品的科技研发,墨西哥负责组装。北美的汽车工业是按照这样的分工进行的,飞机工业也不例外。按照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说法,美国自己要建造北美大陆第一条高铁,并最终沿线运用美国的标准建设联接北美大陆的高铁网络,这样的话,美国就可以深入加、墨两国的腹地,进一步控制两地的经济。在美国本土尚未有高铁的情况下,美国并不乐见墨西哥在北美大陆拥有首条高铁线路,尤其是出自战略对手——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显然,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也面临类似的地缘政治经济角力的影响。在部署投资时,中企不能不考虑这种角力可能对未来的投资和运营产生的影响。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 ,如果中国扩大在这些国家投资,再次遭遇类似越南打砸中资企业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陈绍锋王裕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