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头版 A1

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深刻转换

  • 日期:20131216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仔细研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我们发现,国家正在将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由国家推动向社会(个人)推动转换,这是一盘很深的棋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三者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要保持合理增长,就需要必要的投入,但又不能大幅提高政府债务,于是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由政府投资拉动向社会(个人)投资拉动转变。

    把控制债务风险首次单列,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会议提出,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再加上此前中组部发文要求取消干部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标,都说明中央控制地方债务的态度很坚决。这是负责任政府的做法。

    但是,经济要合理增长、改革要付出成本、社保和医疗等急需投入,远非一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所能解决的,该花的钱一分也逃不掉。怎么办?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许是最现实的办法。

    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例比较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证监会近日就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并发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监会也正在酝酿将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调整至30%。未来将有更多相关推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出台,如推动私募产品和私募市场的规范发展等。总之,发展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丰富直接融资的工具和方法,将是今后改革的重要内容。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产生什么成效?

    首先,会大大减轻政府的债务,更多地让社会(个人)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出力”。其次,股票、期货、债券、基金、私募、创投等金融产品的供给数量将大大增加,挤压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泡沫。这些直接融资产品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储蓄,储蓄通过购买上述产品,大量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承担风险和获取收益。这就是中央一再强调的“盘活存量”、“挖掘社会潜力”。

    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挖掘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是一条可靠路径。但需要注意:相关配套改革必须跟上,必须在“储蓄-直接融资”的转化过程中确保尽可能公平、公正。如果只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感兴趣,而不注意规则和过程的公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会演变成一场对储蓄资金的“绞杀战”,并且流出的储蓄资金未必真正流入到急需的实体经济领域,反而成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资产剥夺的工具。在这方面,股票市场是有深刻教训的。有关方面应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时谨慎操作,投资者个人也需要多长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