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头版 A1

外汇占款流动性盛宴谢幕 强化二级市场国债买卖

央行货币投放渠道“温和”扩容

  • 日期:20120822
  • 作者:记者 时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导报记者 时超 济南报道

    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降,本应令央行的腾挪空间变大,手段更为丰富。然而,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央行近期却仅使用逆回购这一工具,将“降准”束之高阁,引来市场诸多猜想,“中国版的量化宽松政策(QE)”即成为各界热议的一大焦点。

    外资流出缺口待补

    2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分别展开了1500亿元7天与7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资金投放达到2200亿元,再次创下单日逆回购量历史新高。

    “央行在流动性调控中运用的手段变得更加灵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与近期热议的“降准”相比,央行选择逆回购操作,更易于精细化调节市场资金面,利于对宏观经济的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巨量逆回购再次打击了市场“降准”情绪,不过此举反而更加刺激了市场的想象力。市场人士猜测,央行迟迟没有降准降息,或因其将准备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方式,加强基础货币投放,达到量化宽松的效果。

    “政策上来讲,确实有空间。”张军说。从今年开始我国外汇储备多个月份出现负增长,“热钱”流出迹象明显。而过去10年,外汇占款一直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央行曾频频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对冲。“所以在外汇占款增量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央行需要另一种渠道来保证基础货币投放的稳定。”

    在传统货币银行学中,除了购买外汇,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还有三种:一是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二是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 款;三是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相比较而言,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是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

    “当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一种办法,但是降准本身也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比如下调将一次性释放大量的长期资金,不利于对流动性的管控,也不利于对房地产等中央重点关注行业的调控。”张军表示,从7月份外汇占款环比减少的数据公布后央行没有立即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可以看出,央行对于流动性供应渠道和方式的考量已经发生微妙变化。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是目前国际上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如美国主要是通过吞吐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如果中国转向国债,实际上是回归常态,可以使央行货币政策变得更为“主动”。

  尚需诸多考量数位专家对导报记者表示,中国“稳增长”需要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而这一点不能仅仅依靠逆回购一种手段,即便是目前央行已经连续8周通过该方式向市场投放了上万亿元资金。其直接体现就是在21日央行巨量逆回购之后,市场资金利率差反而呈现走高局面,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涨,各品种涨幅在17基点左右。

    “从季节性规律看,8月并非是资金面最为紧张的月份,9月才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申银万国分析报告称,央行将在三季度末面临更大的调控压力。

    “国内通胀水平下降,央行的空间应该更大,但现在看来,央行考虑的却更多。”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平向导报记者表示,从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看出,全球经济去杠杆、再平衡、外需持续疲弱、经济总量已经较大等问题均在其考量范围内。“所以现在的调控反而显得更加谨慎。”郑平认为,与降息、降准等工具相比,逐步打开央行进入债券二级市场渠道,保证基础货币增量,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较为温和的办法。而从目前的《商业银行法》等规定看,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确实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不存在进入障碍。不过,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也表示,中国QE猜测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相比,有较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巨大,较为成熟,中国的债券市场存量较小,最近才开始扩容。”郑平表示,虽然今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国内债券增长3000亿元,逼近5300亿元信贷增长,但是依旧存在种类少、容量小、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让央行草率的进入,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郑平表示,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增量过快,即便到目前为止,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依然偏高,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需要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速,所以即便央行可以购买二级市场债券,也不会达到美国QE1、QE2的水平,市场不应过多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