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世博会特刊 A2

解读《上海宣言》——

城市不是建筑的堆砌物

  • 日期:20101101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今天,50% 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31日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诞生的《 上海宣言》,汇聚了本届世博会的思想成果,表达着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

    到底什么是一个和谐的城市

    被视为上海世博会思想成果的《上海宣言》,全文不过1600多字,文字平实。但“和谐城市”理念的提出,蕴含着宝贵的价值。

    《上海宣言》开宗明义:“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审视”这一略显严峻的词汇,意味着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之路急需反思。正如《上海宣言》所指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人类在深刻自省之后必须明确新的发展方向,探索“和谐城市”之路。

    什么是“和谐城市”?《上海宣言》这样表述:“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和谐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将其放在人类与地球十字路口的背景下观察,可谓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举办正逢其时。未来发展道路漫长曲折,但《上海宣言》明确提出“和谐城市”理念及其相关倡议,无疑增强了人们面对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城市生命力的新概念

    《上海宣言》洋溢着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创新思维。例如,七项倡议中的第二条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相应的解释是:“城市应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创造权利共享、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实现个体成长。”

    这一条无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公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与个体成长,体现了时代进步。

    《上海宣言》还不乏概念的突破与创新。例如,所提出的“城市生命体”概念,意味着城市不是建筑的堆砌物,而是具有自我完善和调整机能,拥有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活”的系统。这一赋予了城市生命力的新概念,让每一个人在回头看待自己生活的城市之时,多了一份亲和力与责任感。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已开始对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制定了相关推广和合作方案,从而将《上海宣言》的思想成果转变为实际行动,以期对全球的城市规划、管理乃至城市化进程产生实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