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国际 国内 A5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际根:

曹操墓争议墓志和石牌应不存在造假可能

  • 日期:20100903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据新华社郑州9月2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2日向记者呈现他的研究成果:鲁潜墓志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石牌应该不是假的。

    唐际根说,鲁潜墓志和石牌的真假,对曹操墓定性至关重要。石牌称墓主人为“魏武王”,“ 鲁潜墓志”称西高穴二号墓为“ 魏武帝陵”,二者相加,证实西高穴二号墓的主人下葬时称“魏武王”,至少在后赵时已被尊为“魏武帝”了。“魏武王”与“魏武帝”一字之差,使西高穴二号墓的墓主人与曹操之间产生了“唯一对唯一”的排他性关联,因为中国历史上只有曹操一人先后享有“魏武王”和“魏武帝”称号。曹操死后由“魏王”而进谥“魏武王”,并以此谥号下葬。8个月后,曹丕在洛阳称帝,曹操又被尊为“武皇帝”,此后人们以“太祖”“武皇帝”或“魏武帝”称之。

    唐际根说,认真研究鲁潜墓志后发现,鲁潜墓志不可能造假。墓志中与文字相关的各个方面均真实无疑,其文字结构、字体、用辞和“表达式”没有造假,墓志中的年号和官名也没有造假,墓志中提到的人物和地名更是难以造假。

    对比鲁潜墓志与早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收藏的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勒柱刻石,唐际根发现,凡是二者“互见”的文字,其文字结构都是一样的。

    他认为,鲁潜墓志中的地名更是难以造假。墓志中提到数个地名或地名表达式,如渤海赵安县、高决桥、陌西、上党等。已有学者就赵安县、高决桥、陌西等进行过讨论,证明所有表达均符合当时的地理和习惯。其中赵安县虽未见于古代地理志,但据学者研究,很可能取“赵国安宁”之意,是后赵境内的地名。现失载于文献,正好补史之不足。

    唐际根指出,认定“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8 枚石牌是真品,并非仅仅根据文字本身的结构、书体、词汇以及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石牌上有明显的历经千年形成并附着于石牌之上的土垢和水垢和这些文物的考古地层关系。

    他说,文物埋于地下历经千年之后,其器身或器表会发生各种变化。例如漆木器通常会腐烂、铜或铁会生锈。“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是石质的,历经长时间后,其器身或器表变化与玉器相似,一般会在器表形成一层“膜”,局部还会形成“ 皮垢”,甚至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玉器称之为“沁”)。这些变化是新的石制品所没有的。即使假造出来,也很容易识别。因为自然生成的“膜”或附着的“垢”都是“深入”到器物体内的,而假造的“膜”“垢”“沁”等只停留在器体表面。

    唐际根说,最能够证明“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石牌不是假造文物的,是这些文物的考古地层关系。所谓考古地层,不是简单的埋藏在土中的深浅,而是考古发掘中,不同文物所处“文化层位”。不同时代的物品,都有自己的地层,地层内的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原生地层关系的人为破坏,是完全可以观察出来的,后世的人为地层几乎可以一望而知。

    8枚石牌中,多枚出自明确的地层关系中,其中1 枚还出土于朽烂的漆器之下。这样的考古地层关系,不可能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