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2023-04-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深观察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
  □ 汪长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涵,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和具体部署。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主旋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从历史和时代视角去诠释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在横向维度,拥有完整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石,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支撑,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在纵向维度,“六大要素”均为历史演绎的产物,并经受了时代检验和理论论证,具有鲜明的谱系化特征。以爱国主义为例,爱国固然是一种对祖国怀有深沉热爱之心的崇高情感,固然是对祖国和人民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爱国主义精神呈现“民族危难、科学救国”“民族独立、科学报国”“民族复兴,科技强国”等不同的时代主题。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身上的爱国主义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家发展深度关联,与民族命运紧密呼应,具有“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的鲜明价值取向与时代特征。推而言之,剥离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属性论科学家精神,研究、阐释和弘扬科学家精神难免流于空谈。因而,做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主题演化,是回归科学家精神理论本源的必然要求。
  注意个体阐释与群体阐释的统一。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既是一代一代、千千万万科学家个体精神“最大公约数”的最终求解,也是科学家职业群体属性的个体承载与个性表达;既是科技事业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相互激荡,并在科学家“精神躯体”集体凝结的产物,也是科学家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社会多维互动的结果。做好科学家个体阐释与群体阐释的统一,需要切实从科技事业整体发展宏观视角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宏大叙事),从科学家群体样貌中观视角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群体叙事),从科学家个体精神形态的微观视角讲好科学家个人故事(个体叙事)。为此,既要将科学家的个体情感表达植入群体精神叙事,从个体视角归纳科学家群体的整体特质,做好“小中见大”,又要从群体视角揭示科学家个体的一般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做到“大中取小”。
  做到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特有的、反映科学家职业品格的一种行业性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内心深处,是一种“情感审美”与价值选择;外化为可知可见、可感可触的实践行为,是一种情感阐释与价值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二元辩证关系意味着弘扬科学家精神不能坐而论道、空洞说教,需要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如果不将科学家所思所想“具化”为其所行所为,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都会失去其鲜明“底色”和亮丽“成色”。只有化抽象(科学家精神的概念演绎与内涵揭示)为具体(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突出事迹与杰出贡献),融具体于抽象,做到“虚实相生”,做到科学家个人情感与中国科技事业宏伟图景的交融与呼应,才能真正发挥科学家精神应有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角理解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既是公共话语,又是学术话语,承载着广大科学家的学术智慧;既是科技话语,又是政治话语,凝聚着党对科技事业的殷切期望。《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要素的完整归纳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语义内涵与话语指向上,科学家精神体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做到了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呼应,建立了条件与结果的关联,实现了科学品质与科学实践的契合,是广大科学家将科技报国崇高理想、坚定志向、价值追求融入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洪流之中的精神写照。例如,“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胸怀祖国”是一种精神品质,而“服务人民”则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胸怀祖国”才能做到“服务人民”。由此可见,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厚重红色基因和丰富红色资源。“红色”成为科学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子集”和“底色”。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聚焦“国之大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
  □ 汪长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涵,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和具体部署。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主旋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从历史和时代视角去诠释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在横向维度,拥有完整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石,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支撑,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在纵向维度,“六大要素”均为历史演绎的产物,并经受了时代检验和理论论证,具有鲜明的谱系化特征。以爱国主义为例,爱国固然是一种对祖国怀有深沉热爱之心的崇高情感,固然是对祖国和人民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爱国主义精神呈现“民族危难、科学救国”“民族独立、科学报国”“民族复兴,科技强国”等不同的时代主题。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身上的爱国主义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家发展深度关联,与民族命运紧密呼应,具有“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的鲜明价值取向与时代特征。推而言之,剥离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属性论科学家精神,研究、阐释和弘扬科学家精神难免流于空谈。因而,做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主题演化,是回归科学家精神理论本源的必然要求。
  注意个体阐释与群体阐释的统一。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既是一代一代、千千万万科学家个体精神“最大公约数”的最终求解,也是科学家职业群体属性的个体承载与个性表达;既是科技事业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相互激荡,并在科学家“精神躯体”集体凝结的产物,也是科学家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社会多维互动的结果。做好科学家个体阐释与群体阐释的统一,需要切实从科技事业整体发展宏观视角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宏大叙事),从科学家群体样貌中观视角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群体叙事),从科学家个体精神形态的微观视角讲好科学家个人故事(个体叙事)。为此,既要将科学家的个体情感表达植入群体精神叙事,从个体视角归纳科学家群体的整体特质,做好“小中见大”,又要从群体视角揭示科学家个体的一般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做到“大中取小”。
  做到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特有的、反映科学家职业品格的一种行业性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内心深处,是一种“情感审美”与价值选择;外化为可知可见、可感可触的实践行为,是一种情感阐释与价值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二元辩证关系意味着弘扬科学家精神不能坐而论道、空洞说教,需要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如果不将科学家所思所想“具化”为其所行所为,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都会失去其鲜明“底色”和亮丽“成色”。只有化抽象(科学家精神的概念演绎与内涵揭示)为具体(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突出事迹与杰出贡献),融具体于抽象,做到“虚实相生”,做到科学家个人情感与中国科技事业宏伟图景的交融与呼应,才能真正发挥科学家精神应有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角理解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既是公共话语,又是学术话语,承载着广大科学家的学术智慧;既是科技话语,又是政治话语,凝聚着党对科技事业的殷切期望。《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要素的完整归纳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语义内涵与话语指向上,科学家精神体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做到了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呼应,建立了条件与结果的关联,实现了科学品质与科学实践的契合,是广大科学家将科技报国崇高理想、坚定志向、价值追求融入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洪流之中的精神写照。例如,“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胸怀祖国”是一种精神品质,而“服务人民”则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胸怀祖国”才能做到“服务人民”。由此可见,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厚重红色基因和丰富红色资源。“红色”成为科学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子集”和“底色”。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聚焦“国之大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