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加“数”赋能

2023-04-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汝绪伟

  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局面,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我国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加速变革,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正加快建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内主要省市纷纷加快系统谋划、强力推进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2021年,《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提出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规划》同时提出:到2025年,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整体工作始终处在全国“第一方阵”。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省被赋予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大区域战略。《意见》提出,要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承担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我省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攻方向,加速推动制造业尤其是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工业实体经济,实现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创新发展动能不足、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系列问题。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约有79%数字化转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受限于理念认识、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仍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尴尬局面,迫切需要瞄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加大相关政策助力,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转型门槛和成本,进而推动形成中小企业愿转、敢转、会转的良好局面。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高端化工等产业领域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作为中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截至2022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已达3.16万户,其中18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500强,36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2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2万亿元,全省制造业发展正加快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构建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关乎其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选题”,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
  构建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全要素生态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山东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省应加快推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工业实体经济,打造更多国内、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新突破。
  一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水平。缺少自主数字化研发设计对推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仍有待提高。为此,应着力加强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与有效应用,提升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促进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制造企业深度融合。比如,对于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应推进实现数控设备的无图纸化设计;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应推进运用仿真计算技术,搭建工艺仿真设计系统,实现新产品构思设计配色一体化,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个性化定制和原创设计能力。
  二是深化中小企业生产制造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应用。应加强采购、仓储、生产等信息系统集成和各环节数据共享,开展产品在线检测应用,加强数据在设计、工艺、管理等环节的共享,实现产品质量全流程追溯,提升中小企业生产质量管控能力。在采购和仓储环节,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条码等技术应用,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动态实时监控,借助网络设备实现标识货物自动出入库管理,实现采购仓储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在生产环节,加强关键工序数控系统的应用,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通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引进APS(先进生产排程)、APC(先进过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系统,实现关键生产工序之间的数字化传输,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在营销环节,利用数字化营销激发用户消费需求,基于获得的用户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取客户特征,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产品品牌差异化发展。大力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打造高效、高质、绿色、低成本的生产模式,提高制造业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我省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正式开通运行,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一省双直联点”省份。要充分把握我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的良好契机,利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橙色云、蓝海等平台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优势,同时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子平台,针对大多中小企业缺方法、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等发展短板问题,提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满足中小企业在用户交互、研发、营销、采购、制造等场景下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仍然认识不够充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系统设备投入、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架构调整、数字化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领导者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规划并抓好规划实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企业家的数字化转型培训,提升企业家的数字化转型认知水平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力,让更多中小企业领导者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方案和规划设计,帮助企业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的集成和应用,针对运营管理的数据,加强统一的平台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以数据支撑管理和决策,以数据驱动科学高效决策。
  五是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鼓励数字化服务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云服务平台,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需求。培育建设一批行业性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不同行业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推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鼓励支持大企业建立跨行业跨领域或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加大产业集群共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数据联通通道,实现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提高产业链、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制造能力,提高产业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水平。
  六是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多元协同生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化服务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的支撑,应协调各方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予倾斜支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和输送数字化转型人才,同时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技术辅导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信用评估、贷款及融资等金融服务,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能力和效率。通过各类主体的协同发力,形成多元协同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
  七是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重点围绕我省确定的43条重点产业链尤其是11条标志性产业链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开展的重点领域方向,部署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链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通过试点形成一批能够满足细分行业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提炼一批分行业可复制推广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示范引领更大范围中小企业加入数字化转型行列。加大对数字化转型标杆中小企业和实践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对技术先进、效益突出、企业反响好的共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在相关行业、企业移植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环境。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 汝绪伟

  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局面,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我国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速,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加速变革,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正加快建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内主要省市纷纷加快系统谋划、强力推进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2021年,《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提出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规划》同时提出:到2025年,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整体工作始终处在全国“第一方阵”。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省被赋予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大区域战略。《意见》提出,要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承担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我省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攻方向,加速推动制造业尤其是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工业实体经济,实现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创新发展动能不足、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系列问题。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约有79%数字化转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受限于理念认识、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仍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尴尬局面,迫切需要瞄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加大相关政策助力,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转型门槛和成本,进而推动形成中小企业愿转、敢转、会转的良好局面。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高端化工等产业领域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作为中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截至2022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已达3.16万户,其中18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500强,36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2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2万亿元,全省制造业发展正加快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构建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关乎其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选题”,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
  构建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全要素生态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山东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省应加快推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工业实体经济,打造更多国内、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新突破。
  一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水平。缺少自主数字化研发设计对推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仍有待提高。为此,应着力加强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与有效应用,提升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促进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制造企业深度融合。比如,对于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应推进实现数控设备的无图纸化设计;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应推进运用仿真计算技术,搭建工艺仿真设计系统,实现新产品构思设计配色一体化,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个性化定制和原创设计能力。
  二是深化中小企业生产制造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应用。应加强采购、仓储、生产等信息系统集成和各环节数据共享,开展产品在线检测应用,加强数据在设计、工艺、管理等环节的共享,实现产品质量全流程追溯,提升中小企业生产质量管控能力。在采购和仓储环节,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条码等技术应用,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企业原材料成本的动态实时监控,借助网络设备实现标识货物自动出入库管理,实现采购仓储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在生产环节,加强关键工序数控系统的应用,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通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引进APS(先进生产排程)、APC(先进过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系统,实现关键生产工序之间的数字化传输,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在营销环节,利用数字化营销激发用户消费需求,基于获得的用户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取客户特征,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产品品牌差异化发展。大力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打造高效、高质、绿色、低成本的生产模式,提高制造业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我省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正式开通运行,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一省双直联点”省份。要充分把握我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的良好契机,利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橙色云、蓝海等平台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优势,同时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子平台,针对大多中小企业缺方法、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等发展短板问题,提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满足中小企业在用户交互、研发、营销、采购、制造等场景下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仍然认识不够充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系统设备投入、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架构调整、数字化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领导者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规划并抓好规划实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企业家的数字化转型培训,提升企业家的数字化转型认知水平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力,让更多中小企业领导者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方案和规划设计,帮助企业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的集成和应用,针对运营管理的数据,加强统一的平台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以数据支撑管理和决策,以数据驱动科学高效决策。
  五是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云,鼓励数字化服务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云服务平台,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需求。培育建设一批行业性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不同行业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推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鼓励支持大企业建立跨行业跨领域或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加大产业集群共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数据联通通道,实现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资源共享及协同,提高产业链、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制造能力,提高产业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水平。
  六是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多元协同生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化服务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的支撑,应协调各方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予倾斜支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和输送数字化转型人才,同时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技术辅导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信用评估、贷款及融资等金融服务,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能力和效率。通过各类主体的协同发力,形成多元协同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
  七是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重点围绕我省确定的43条重点产业链尤其是11条标志性产业链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开展的重点领域方向,部署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链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通过试点形成一批能够满足细分行业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提炼一批分行业可复制推广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示范引领更大范围中小企业加入数字化转型行列。加大对数字化转型标杆中小企业和实践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对技术先进、效益突出、企业反响好的共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在相关行业、企业移植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环境。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