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20年荒山造林4000余亩,扮绿了荒山涵养了水源

两口老井映照绿水青山

2023-03-21 作者: 王浩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 明

  梅山村的枯井又来水了!3月11日,记者到汶上县军屯乡采访,听说了这么件新鲜事儿。“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年过八旬的村民梅士松说,“山绿了,水自然就来了。”
  “从前,打井队来了连水都找不到,有的即使勘探到了,最后也打不出水来。”军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桂霞介绍,军屯乡位于汶上县最北部,有大小山头14座,是市县两级的重要水源地。2007年之前,占全乡面积30%的山体几乎没有绿化,光秃秃的山头“锁”不住水流,尽管大汶河从家门前流过,但当地也很难打出地下水。吃水,曾是世代村民面临的难题。
  哞——当日午后,记者绕过数条山路,来到梅山上的一座“石头村”,随着一声牛叫响彻山野,同行的乡干部李连忠踩下刹车:“梅山村到了!”小小村落被四五个山头环绕,村民为了吃水,曾赶着牛车到山东边的宁阳县拉水。后来,村里家家户户养牛,有的人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惯。20世纪70年代,村民在村西头半山腰上挖出了水,可没几年也被吃成了枯井。因为吃水困难,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了世代生活的村子。
  一山之隔,同乡的马山村村民却很少为吃水犯过愁——村“两委”办公室南也有一口老井,井口直径25米、井深24米,至今水光照人。村党支部书记韩雨说,老井于20世纪60年代开挖,几乎没有干过。
  “有这片林子在,老井才不枯。”顺着韩雨的手势望去,村东的马山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这是20世纪50年代,村里的老辈人身背肩扛,打钎破石,扒着石头缝找土才栽活的。柏树林足足有200亩,如今单棵直径已有30厘米、高9米,林间常有松鼠、獾、老鹰等动物出没。夏天,林子附近的气温比其他村低3-5摄氏度。马山村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不仅由村集体出资在林场安装4路摄像头,随时随地从手机上看护林场,而且安排4名村民担任专职护林员,每天按时巡逻看护并做好森林防火。
  “林业专家早有定论,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刘传民说。2002年,汶上县实施山区大开发,拉开了大规模荒山绿化的序幕,已累计荒山造林4000多亩。按照济宁市实施荒山绿化三年(2022—2024)行动要求,汶上县今明两年将在军屯乡完成荒山绿化530亩。军屯乡林业站长乔强说,他2015年上任以来,全乡平均每年造林至少300亩,今年荒山绿化率将超过73%。
  绿化荒山何其艰难。与马山相邻的花山,山上乱石嶙峋、土地贫瘠,一向“寸草不生,颗粒不收”。“山上种棵树,比养个孩子都难。”韩雨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以来,村民至少两次绿化花山,均因立地条件差,浇水跟不上,种的树一棵也没活下来。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汶上县林业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王维强介绍,围绕今年387亩的荒山绿化任务,汶上县通过客土上山、垒砌石堰等方式平整山坡。同时,建设上山道路3.2公里,建成10座蓄水池,铺设灌溉管道6452米。造林项目由企业投资运营,通过“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模式,以工代赈发动群众开展整地、挖坑、栽植、管护等工作。
  3月11日一早,常年荒芜的花山热闹起来——客土垫起了梯田,道路“爬”满了山坡,水管穿行在地下,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学生、当地村民等来到荒山,一场热火朝天的义务植树活动拉开帷幕。一上午工夫,花山124亩荒片全部种上了梨树。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花山上打出了水,凤凰山上也打出了水……”李连忠掰着手指头一一列举,“树多的地方,就好找水。”随着荒山绿化工程的推进,昔日光秃秃的梅山上也在2013年种上了桃树、梨树等经济林木,梅山村的枯井也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了泉水。“井里有水,心里不慌。”尽管早就吃上了自来水,但不少当年搬走的人家又搬了回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 明

  梅山村的枯井又来水了!3月11日,记者到汶上县军屯乡采访,听说了这么件新鲜事儿。“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年过八旬的村民梅士松说,“山绿了,水自然就来了。”
  “从前,打井队来了连水都找不到,有的即使勘探到了,最后也打不出水来。”军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桂霞介绍,军屯乡位于汶上县最北部,有大小山头14座,是市县两级的重要水源地。2007年之前,占全乡面积30%的山体几乎没有绿化,光秃秃的山头“锁”不住水流,尽管大汶河从家门前流过,但当地也很难打出地下水。吃水,曾是世代村民面临的难题。
  哞——当日午后,记者绕过数条山路,来到梅山上的一座“石头村”,随着一声牛叫响彻山野,同行的乡干部李连忠踩下刹车:“梅山村到了!”小小村落被四五个山头环绕,村民为了吃水,曾赶着牛车到山东边的宁阳县拉水。后来,村里家家户户养牛,有的人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惯。20世纪70年代,村民在村西头半山腰上挖出了水,可没几年也被吃成了枯井。因为吃水困难,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了世代生活的村子。
  一山之隔,同乡的马山村村民却很少为吃水犯过愁——村“两委”办公室南也有一口老井,井口直径25米、井深24米,至今水光照人。村党支部书记韩雨说,老井于20世纪60年代开挖,几乎没有干过。
  “有这片林子在,老井才不枯。”顺着韩雨的手势望去,村东的马山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这是20世纪50年代,村里的老辈人身背肩扛,打钎破石,扒着石头缝找土才栽活的。柏树林足足有200亩,如今单棵直径已有30厘米、高9米,林间常有松鼠、獾、老鹰等动物出没。夏天,林子附近的气温比其他村低3-5摄氏度。马山村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不仅由村集体出资在林场安装4路摄像头,随时随地从手机上看护林场,而且安排4名村民担任专职护林员,每天按时巡逻看护并做好森林防火。
  “林业专家早有定论,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汶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刘传民说。2002年,汶上县实施山区大开发,拉开了大规模荒山绿化的序幕,已累计荒山造林4000多亩。按照济宁市实施荒山绿化三年(2022—2024)行动要求,汶上县今明两年将在军屯乡完成荒山绿化530亩。军屯乡林业站长乔强说,他2015年上任以来,全乡平均每年造林至少300亩,今年荒山绿化率将超过73%。
  绿化荒山何其艰难。与马山相邻的花山,山上乱石嶙峋、土地贫瘠,一向“寸草不生,颗粒不收”。“山上种棵树,比养个孩子都难。”韩雨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以来,村民至少两次绿化花山,均因立地条件差,浇水跟不上,种的树一棵也没活下来。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汶上县林业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王维强介绍,围绕今年387亩的荒山绿化任务,汶上县通过客土上山、垒砌石堰等方式平整山坡。同时,建设上山道路3.2公里,建成10座蓄水池,铺设灌溉管道6452米。造林项目由企业投资运营,通过“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模式,以工代赈发动群众开展整地、挖坑、栽植、管护等工作。
  3月11日一早,常年荒芜的花山热闹起来——客土垫起了梯田,道路“爬”满了山坡,水管穿行在地下,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学生、当地村民等来到荒山,一场热火朝天的义务植树活动拉开帷幕。一上午工夫,花山124亩荒片全部种上了梨树。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花山上打出了水,凤凰山上也打出了水……”李连忠掰着手指头一一列举,“树多的地方,就好找水。”随着荒山绿化工程的推进,昔日光秃秃的梅山上也在2013年种上了桃树、梨树等经济林木,梅山村的枯井也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了泉水。“井里有水,心里不慌。”尽管早就吃上了自来水,但不少当年搬走的人家又搬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