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版课标的数学有效课堂研究

2022-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马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凸显构建活力课堂要求,不仅突出对教师评价,还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是否有效地培养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等方面内容。笔者研究发现,2022新课标强化“三个会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结合“双减”政策的“三个提高”目标与要求,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水平、提高对家长的指导,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上好一节课要从备好课开始,而备课前首先对课型定好性。概念课、章节复习课、专题课、解题课教学等等,不同课型要用相适合的讲法。
  有必要回顾一下数学课程根本理念。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需要和数学特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考虑与探究。课程内容组织要重视过程,并处理好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历,并处理好与间接经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概念课”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再强化训练,而不注重引领学生体验概念生成过程,这种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一是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是以符号或式子的形式表示其意义的,在运用中又往往直接和这些符号或式子打交道。由此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而偏重于学生记忆概念的外部表现形式,再用大量习题强化训练。二是概念是判断、解释、推理和应用的基础,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再加注明,对概念进行外延的说明,不注重与学生一起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结果学生只会死背概念,遇到间接给出的问题时,不会活学活用。
  长期在这种形式记忆、机械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固化了思维,把数学这门思维性学科当“文科”学,以“记忆”和“照葫芦画瓢”的形式学习数学。但没有思维训练的“形式记忆学习法”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会限制后续知识的学习,在中考中很难突破“思维创新”型题目,这是短视的教学行为,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那“概念课”到底该怎么讲呢?数学概念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提出、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指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生成的全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了解数学概念在抽象、推理、运算、证明和建模中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所以,在引领学生体验概念生成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突破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的组织既重视生成和探究的过程,又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取得优秀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过程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理性等数学知识生成规律,充分体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标要求。
  因此,我们说“概念生成课”,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落实,更要兼顾学生的长期发展。
  “解题课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题,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以自身的解题经历、经验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师生对话交互,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由此,让学生积极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反思建构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
  笔者发现,教师关注解题结果多,关注审题和总结反思少;关注解题过程的书写和方法的应用多,关注题目条件、结论逻辑关系和思维过程少;不重视审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引领,不重视总结反思以及题目本质的剖析。这样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式限制,题目稍有变化就没有头绪。因此,解题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认真审题,充分挖掘题目条件,找寻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通路,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有效课堂,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标准,而是指学生是不是真学会、真会学。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备好课。教学目标定位要难易适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同等重要;要兼顾好、中、差层次,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其次,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讲条理,讲生动,讲活泼,启发学生追问探寻,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四,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适当调整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为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马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凸显构建活力课堂要求,不仅突出对教师评价,还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是否有效地培养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等方面内容。笔者研究发现,2022新课标强化“三个会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结合“双减”政策的“三个提高”目标与要求,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水平、提高对家长的指导,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上好一节课要从备好课开始,而备课前首先对课型定好性。概念课、章节复习课、专题课、解题课教学等等,不同课型要用相适合的讲法。
  有必要回顾一下数学课程根本理念。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需要和数学特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考虑与探究。课程内容组织要重视过程,并处理好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历,并处理好与间接经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概念课”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再强化训练,而不注重引领学生体验概念生成过程,这种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一是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是以符号或式子的形式表示其意义的,在运用中又往往直接和这些符号或式子打交道。由此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而偏重于学生记忆概念的外部表现形式,再用大量习题强化训练。二是概念是判断、解释、推理和应用的基础,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再加注明,对概念进行外延的说明,不注重与学生一起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结果学生只会死背概念,遇到间接给出的问题时,不会活学活用。
  长期在这种形式记忆、机械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固化了思维,把数学这门思维性学科当“文科”学,以“记忆”和“照葫芦画瓢”的形式学习数学。但没有思维训练的“形式记忆学习法”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会限制后续知识的学习,在中考中很难突破“思维创新”型题目,这是短视的教学行为,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那“概念课”到底该怎么讲呢?数学概念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提出、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指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生成的全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了解数学概念在抽象、推理、运算、证明和建模中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所以,在引领学生体验概念生成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突破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的组织既重视生成和探究的过程,又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取得优秀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过程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理性等数学知识生成规律,充分体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标要求。
  因此,我们说“概念生成课”,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落实,更要兼顾学生的长期发展。
  “解题课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题,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以自身的解题经历、经验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师生对话交互,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由此,让学生积极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反思建构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
  笔者发现,教师关注解题结果多,关注审题和总结反思少;关注解题过程的书写和方法的应用多,关注题目条件、结论逻辑关系和思维过程少;不重视审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引领,不重视总结反思以及题目本质的剖析。这样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式限制,题目稍有变化就没有头绪。因此,解题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认真审题,充分挖掘题目条件,找寻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通路,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有效课堂,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标准,而是指学生是不是真学会、真会学。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备好课。教学目标定位要难易适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同等重要;要兼顾好、中、差层次,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其次,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讲条理,讲生动,讲活泼,启发学生追问探寻,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四,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适当调整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为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