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使命,部署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新任务。山东省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教育发展战略部署,强化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推动山东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山东省教育事业
发展之“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教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
  强基固本,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完善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委运行机制,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全省12个院系、147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创建单位。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由70%提高到99.05%。
  提质增效,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全方位提升。学前教育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77%,公办率达到53%。义务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九大行动”稳步推进,构建起“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普通高中顺利完成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系列改革,特色高中建设全面展开,县域高中乘势而上。
  固山筑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瞄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紧紧围绕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普通本科高校70所,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20%,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研究生、普通本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215.71万人增长至348.51万人。
  高地成事,职业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度,职业教育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在山东形成了“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职业教育学制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教师自主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办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技能大赛新赛制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山东入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强师铸魂,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集成创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03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40万人,增幅为36%,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10条经验”全国推广,省委、省政府以“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为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作典型发言。
  保障优先,教育经费投入强劲、投向精准。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不断健全教育投入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10年间,山东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同向发力、双轮并进、协同增长的良好态势,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8.24%;其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连续10年达到20%以上,并居全国首位。
新征程山东省教育事业
发展之“新使命”

  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清醒认识不足,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山多峰少”长期难突破;职业教育体系运转部分关键节点尚未打通;高层次人才留任与发展动力不足,等等。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山东省教育系统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推动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1亿人民群众办好教育事业,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拓展、教师培优育强、教学提质创优、教研科研助力、实践赋能增效、学院强基固本“六大行动”。立足山东省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大普惠资源覆盖面,提升保教质量,完成国家普及普惠县创建要求。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做强特色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建设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省级特色高中。强化县域普通高中在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作用,在提质上下功夫,全力稳定县中生源,优化学科教师资源配置,稳定教师队伍,增加农村学生升学机会。全面构建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普及15年免费特殊教育,稳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全面落实“双减”决策部署。开展新一轮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点,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打造职教高地建设“升级版”。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健全分类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遴选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和课例。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德技兼修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分类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新兴专业建设,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比例大幅提升。深化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探索实行泰山人才工程自主遴选认定制,支持重点建设高校面向全球,精准快速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择优支持青年创新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定期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教改革攻坚行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提供坚强支撑。一是加强学科尖兵梯队培育,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二是围绕服务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梯队建设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儒学中心。四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分类建设高校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汇聚融合黄河流域9省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动力源,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持续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生成性、高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推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专业大类和主干课程。进一步提升在教育教学、教育治理中的应用水平,实现融合创新、智能引领。
  积极开创教育合作交流新格局。以构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为纽带,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加强中外教师教研合作,推动互学互鉴。鼓励高校积极引进国际化师资,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提高公派出国留学、培训的层次和质量,着力培养国家战略和区域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端人才。
  建立健全具有齐鲁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各级科学履行教育职责,探索在部分县(市、区)设立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完善学校评价标准,强化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人岗相适的用人评价机制,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形成系统完备、协调衔接、保障有力的教育法规规章体系,全面实现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依法依规设置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
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使命,部署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新任务。山东省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教育发展战略部署,强化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推动山东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山东省教育事业
发展之“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教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
  强基固本,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完善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委运行机制,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全省12个院系、147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创建单位。本科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由70%提高到99.05%。
  提质增效,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全方位提升。学前教育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77%,公办率达到53%。义务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九大行动”稳步推进,构建起“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普通高中顺利完成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等系列改革,特色高中建设全面展开,县域高中乘势而上。
  固山筑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瞄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紧紧围绕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普通本科高校70所,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20%,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研究生、普通本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215.71万人增长至348.51万人。
  高地成事,职业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度,职业教育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在山东形成了“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职业教育学制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教师自主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办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技能大赛新赛制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山东入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强师铸魂,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集成创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03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40万人,增幅为36%,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10条经验”全国推广,省委、省政府以“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为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作典型发言。
  保障优先,教育经费投入强劲、投向精准。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不断健全教育投入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10年间,山东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同向发力、双轮并进、协同增长的良好态势,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8.24%;其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连续10年达到20%以上,并居全国首位。
新征程山东省教育事业
发展之“新使命”

  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清醒认识不足,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山多峰少”长期难突破;职业教育体系运转部分关键节点尚未打通;高层次人才留任与发展动力不足,等等。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山东省教育系统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推动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1亿人民群众办好教育事业,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拓展、教师培优育强、教学提质创优、教研科研助力、实践赋能增效、学院强基固本“六大行动”。立足山东省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大普惠资源覆盖面,提升保教质量,完成国家普及普惠县创建要求。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做强特色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建设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省级特色高中。强化县域普通高中在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作用,在提质上下功夫,全力稳定县中生源,优化学科教师资源配置,稳定教师队伍,增加农村学生升学机会。全面构建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普及15年免费特殊教育,稳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全面落实“双减”决策部署。开展新一轮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点,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打造职教高地建设“升级版”。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健全分类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遴选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和课例。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德技兼修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分类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新兴专业建设,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比例大幅提升。深化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探索实行泰山人才工程自主遴选认定制,支持重点建设高校面向全球,精准快速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择优支持青年创新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定期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教改革攻坚行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提供坚强支撑。一是加强学科尖兵梯队培育,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二是围绕服务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梯队建设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儒学中心。四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分类建设高校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汇聚融合黄河流域9省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动力源,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持续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生成性、高品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推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专业大类和主干课程。进一步提升在教育教学、教育治理中的应用水平,实现融合创新、智能引领。
  积极开创教育合作交流新格局。以构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为纽带,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加强中外教师教研合作,推动互学互鉴。鼓励高校积极引进国际化师资,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提高公派出国留学、培训的层次和质量,着力培养国家战略和区域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端人才。
  建立健全具有齐鲁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各级科学履行教育职责,探索在部分县(市、区)设立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完善学校评价标准,强化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人岗相适的用人评价机制,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形成系统完备、协调衔接、保障有力的教育法规规章体系,全面实现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依法依规设置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