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后羿雕塑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2022-08-01 作者: 李梦馨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梦馨 朱子钰

  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旁一座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塑引发网友争议。该雕塑里的后羿赤身裸体,卷发大鼻子,与大众心中中国古代神话形象相去甚远,这让一些网友疑惑:“后羿啥时候成西方人了?”
  对此,业内专家进行了辩解。雕塑家朱成表示:“后羿是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和现在的中国人一致。”评论家崔付利则表示,对该雕塑的讨论重点不应该围绕在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元素上,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
  两位专家的辩解对不对呢?这就牵涉到衡量艺术的标准问题。
  艺术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平时说起某个艺术作品好,最高的评价往往是:写到自己的心里去了。其实这也无意中说出了创作标准:要符合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表现出观众心中有但手中无的那个感觉。如果忽略了这个标准,艺术家只要拿出自己的标准就可以顾盼自雄,那艺术岂不成了天下最容易做的事情?
  以这个标准看两位业内专家的辩解,就都有舍本逐末的问题。朱成所言: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要和现在的中国人一致,就有点儿让人啼笑皆非:没有原型的神话人物,就更需要集体的认同,不管是与古代中国人还是现在中国人一致,必须与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呼应起来才对,总得是个中国面貌和作派。有了这个共识,艺术家各展所长,观赏者在这个框架内选出最合自己心意的那个作品,同时也判定创作者的高低水平。把后羿塑成了外国人的样子,就如为张三画像,却画了个李四的样子,出发点就错了。
  崔付利的“判断雕塑不应该围绕在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元素,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的说法,则是在标准上的另一种舍本逐末:对专业创作者来说,也许空间感与体积感很重要,但对普通观众,人物雕塑外在形象的视觉元素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印象,离开这个,空间感体积感可能都无从谈起。所以崔专家提出的这个要求,就如相亲时对一个外貌控反复强调对方形体多好一样,忽略了人家最看重的标准。
  道理不难理解,那如何理解创作者的用心呢?从一段介绍中不难得出结论:该雕塑作者魏小明是在中西两套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刚回国的那段时间,他的作品被贴上‘不中不洋’的标签,但很快他就释然了,因为他觉得,一件好的作品,人们首先欣赏的是它的艺术语言,而不是先问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从这段叙述中不难得出结论,其实作者多少有些“食洋不化”的倾向,而两位专家的帮腔,也说明这种倾向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我们有必要借此反驳。我们必须强调:艺术技巧是无国界的,对各种手法采用拿来主义,有必要,更是必需。但我们更要谨记:拿来再多技巧,依然要遵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铁律,本质上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想真正实现创作提升,一定要以本民族文化精神为根。处理不好,会邯郸学步、进退失据,再振振有词,观众也是不买账的。
  □ 李梦馨 朱子钰

  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旁一座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塑引发网友争议。该雕塑里的后羿赤身裸体,卷发大鼻子,与大众心中中国古代神话形象相去甚远,这让一些网友疑惑:“后羿啥时候成西方人了?”
  对此,业内专家进行了辩解。雕塑家朱成表示:“后羿是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和现在的中国人一致。”评论家崔付利则表示,对该雕塑的讨论重点不应该围绕在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元素上,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
  两位专家的辩解对不对呢?这就牵涉到衡量艺术的标准问题。
  艺术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平时说起某个艺术作品好,最高的评价往往是:写到自己的心里去了。其实这也无意中说出了创作标准:要符合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表现出观众心中有但手中无的那个感觉。如果忽略了这个标准,艺术家只要拿出自己的标准就可以顾盼自雄,那艺术岂不成了天下最容易做的事情?
  以这个标准看两位业内专家的辩解,就都有舍本逐末的问题。朱成所言: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要和现在的中国人一致,就有点儿让人啼笑皆非:没有原型的神话人物,就更需要集体的认同,不管是与古代中国人还是现在中国人一致,必须与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呼应起来才对,总得是个中国面貌和作派。有了这个共识,艺术家各展所长,观赏者在这个框架内选出最合自己心意的那个作品,同时也判定创作者的高低水平。把后羿塑成了外国人的样子,就如为张三画像,却画了个李四的样子,出发点就错了。
  崔付利的“判断雕塑不应该围绕在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元素,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的说法,则是在标准上的另一种舍本逐末:对专业创作者来说,也许空间感与体积感很重要,但对普通观众,人物雕塑外在形象的视觉元素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印象,离开这个,空间感体积感可能都无从谈起。所以崔专家提出的这个要求,就如相亲时对一个外貌控反复强调对方形体多好一样,忽略了人家最看重的标准。
  道理不难理解,那如何理解创作者的用心呢?从一段介绍中不难得出结论:该雕塑作者魏小明是在中西两套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刚回国的那段时间,他的作品被贴上‘不中不洋’的标签,但很快他就释然了,因为他觉得,一件好的作品,人们首先欣赏的是它的艺术语言,而不是先问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从这段叙述中不难得出结论,其实作者多少有些“食洋不化”的倾向,而两位专家的帮腔,也说明这种倾向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我们有必要借此反驳。我们必须强调:艺术技巧是无国界的,对各种手法采用拿来主义,有必要,更是必需。但我们更要谨记:拿来再多技巧,依然要遵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铁律,本质上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想真正实现创作提升,一定要以本民族文化精神为根。处理不好,会邯郸学步、进退失据,再振振有词,观众也是不买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