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2-07-28 作者: 刘一颖 来源: 大众日报
以短视频助力古诗词曲高和“众”
  据安徽日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苏轼《定风波》,现场学生集体起立,齐声朗诵,相关短视频被广泛转发。与其说一首古诗词通过短视频“出圈”,不如说这种临别赠诗触动更多人生感怀。
  绝句不“绝”,短视频助力古诗词传承。让典籍里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今天,古诗词走红短视频平台,是因为它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丰富的内涵,既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与短视频简短凝练的特点不谋而合。
  形式更活,赋予古诗词丰富表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歌舞、动漫、行吟的转化,使古诗词在即时传播中再现鲜活意象,在互动交流中频频“出圈”,不仅让诗意触手可及,也让古诗词获得更多受众。
  常读常新,古诗词穿越千年直抵人心。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体现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但归根到底,是古诗词唤醒人们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曲高和“众”,改变互联网文化生态。在短视频内容百花齐放但也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诗词类短视频仿佛一股清泉,让短视频不仅有娱乐气,也有书卷香。众多名家加入,不仅以精到讲解传达诗词韵律之美、品格之美,而且积极探索古诗词系统化规模化传播新路径,大大提升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
青年题材影视剧
当显青年风貌时代气息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一批展现青年干部下乡、驻村,主动参与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较多彰显当代青年良好精神风貌的精品佳作。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电影《情满天山》《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近期接连上映,表现抢眼。不得不说,这类影视剧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叫好,贴近时代、书写平凡、贴近青年是关键所在。
  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频频登上热搜,归根结底在于它们能够紧跟当前创作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平凡中的伟大。更进一步说,这类影视剧在深度挖掘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塑造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刻表现当代中国乡村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当代影视剧的受众广,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审美的有情怀、有思想、有温度的影视佳作并不容易。倘若仅仅依靠明星流量来吸引观众,可能会遭遇观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一部被观众称道、精心打造的优秀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从情节、画面、语言再到服装、道具、表演,乃至于配音、配乐,细节处的着力用心特别容易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振共鸣。
文娱圈“考古热”
挖出了什么

  据新民晚报,这些年,00后迷上了在文娱圈里“考古”,他们把《三国演义》《亮剑》《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经典“盘出了包浆”,为老剧单独开发试题。这股“考古热”从老剧一直蔓延到老歌、老综艺、老艺人,有人开心地深挖宝藏,也有人在为本该吃“青春饭”的文娱圈创作乏力叹息。
  年轻人如此热衷在老剧中“考古”,这难免让当下有些影视创作者尴尬。现在很多古装剧越来越注重细节,尤其是对于历史的考证,不可谓不用心,但是除了养眼的服化道之外,试问真正留在观众心里,值得观众不开倍速,二刷三刷,甚至十年之后来“考古”的,又有几部作品?
  年轻的“考古学家”不仅对剧感兴趣,对“老人”也喜欢,回头“追星”是“考古”的另一项工作。就比如今年王心凌用两分钟的唱跳让观众一夜重回华语音乐辉煌时代;周杰伦几年前的两场演唱会在线上复映,观看人数累计近亿人次。
  无论是影视作品、原创音乐,还是艺人的专业水准、节目质量,能经得起“考古”推敲的,再次翻红的,都是实力派。因此,当年轻人需要靠不断“考古”才能满足自己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当下文娱圈作品的不满。“考古”只能是权宜之计,毕竟这个本该活力四射靠青春吃饭的文娱圈,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点作品,也好留给将来的年轻观众“考古”一番,无穷回味。
“治愈风”为何流行
  据辽宁日报,暑期电影市场表现平平,小成本制作的《人生大事》却成了黑马,赢得了15亿票房。不少影评称《人生大事》是讲给每个人的治愈公开课。
  无论是萌宠可爱,还是温馨的小视频,“治愈风”这个标签越来越热。治愈,本来是医学上通过治疗恢复健康的词汇。现在人们提及“治愈”,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给人鼓励、安慰和温暖感觉的作品、装扮乃至场景。治愈从一个动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内涵也从身体康复转为了心灵安抚。那么,“治愈风”为啥风行?
  积累小奖励,对人面对困难坚持下去的鼓舞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对“人间值得”的一种不断肯定。许多慢综艺,不再是让艺人带着任务急速前进去竞争,而是闲适地体会当地风土人情,感受慢生活。
  “治愈风”大行其道的根本,还是背后蕴含着的那份温情、亲情、友情,让人感受到爱的能力。萌娃、萌宠、可爱整齐的物品,这背后意味着有人关爱,用心打理,还有无忧无虑的情绪。“治愈风”说到底就是让人想起了美好的生活、甜蜜的回忆及充满希望的向往。这些是我们在困境中也会鼓起勇气乐观向前的动力。它们是生活的无数细节,如涓涓细流,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记者 刘一颖 整理)
以短视频助力古诗词曲高和“众”
  据安徽日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苏轼《定风波》,现场学生集体起立,齐声朗诵,相关短视频被广泛转发。与其说一首古诗词通过短视频“出圈”,不如说这种临别赠诗触动更多人生感怀。
  绝句不“绝”,短视频助力古诗词传承。让典籍里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今天,古诗词走红短视频平台,是因为它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丰富的内涵,既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与短视频简短凝练的特点不谋而合。
  形式更活,赋予古诗词丰富表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歌舞、动漫、行吟的转化,使古诗词在即时传播中再现鲜活意象,在互动交流中频频“出圈”,不仅让诗意触手可及,也让古诗词获得更多受众。
  常读常新,古诗词穿越千年直抵人心。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体现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但归根到底,是古诗词唤醒人们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曲高和“众”,改变互联网文化生态。在短视频内容百花齐放但也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诗词类短视频仿佛一股清泉,让短视频不仅有娱乐气,也有书卷香。众多名家加入,不仅以精到讲解传达诗词韵律之美、品格之美,而且积极探索古诗词系统化规模化传播新路径,大大提升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
青年题材影视剧
当显青年风貌时代气息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一批展现青年干部下乡、驻村,主动参与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较多彰显当代青年良好精神风貌的精品佳作。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电影《情满天山》《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近期接连上映,表现抢眼。不得不说,这类影视剧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叫好,贴近时代、书写平凡、贴近青年是关键所在。
  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频频登上热搜,归根结底在于它们能够紧跟当前创作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抒写平凡中的伟大。更进一步说,这类影视剧在深度挖掘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塑造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刻表现当代中国乡村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当代影视剧的受众广,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审美的有情怀、有思想、有温度的影视佳作并不容易。倘若仅仅依靠明星流量来吸引观众,可能会遭遇观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一部被观众称道、精心打造的优秀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从情节、画面、语言再到服装、道具、表演,乃至于配音、配乐,细节处的着力用心特别容易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振共鸣。
文娱圈“考古热”
挖出了什么

  据新民晚报,这些年,00后迷上了在文娱圈里“考古”,他们把《三国演义》《亮剑》《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经典“盘出了包浆”,为老剧单独开发试题。这股“考古热”从老剧一直蔓延到老歌、老综艺、老艺人,有人开心地深挖宝藏,也有人在为本该吃“青春饭”的文娱圈创作乏力叹息。
  年轻人如此热衷在老剧中“考古”,这难免让当下有些影视创作者尴尬。现在很多古装剧越来越注重细节,尤其是对于历史的考证,不可谓不用心,但是除了养眼的服化道之外,试问真正留在观众心里,值得观众不开倍速,二刷三刷,甚至十年之后来“考古”的,又有几部作品?
  年轻的“考古学家”不仅对剧感兴趣,对“老人”也喜欢,回头“追星”是“考古”的另一项工作。就比如今年王心凌用两分钟的唱跳让观众一夜重回华语音乐辉煌时代;周杰伦几年前的两场演唱会在线上复映,观看人数累计近亿人次。
  无论是影视作品、原创音乐,还是艺人的专业水准、节目质量,能经得起“考古”推敲的,再次翻红的,都是实力派。因此,当年轻人需要靠不断“考古”才能满足自己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当下文娱圈作品的不满。“考古”只能是权宜之计,毕竟这个本该活力四射靠青春吃饭的文娱圈,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点作品,也好留给将来的年轻观众“考古”一番,无穷回味。
“治愈风”为何流行
  据辽宁日报,暑期电影市场表现平平,小成本制作的《人生大事》却成了黑马,赢得了15亿票房。不少影评称《人生大事》是讲给每个人的治愈公开课。
  无论是萌宠可爱,还是温馨的小视频,“治愈风”这个标签越来越热。治愈,本来是医学上通过治疗恢复健康的词汇。现在人们提及“治愈”,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给人鼓励、安慰和温暖感觉的作品、装扮乃至场景。治愈从一个动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内涵也从身体康复转为了心灵安抚。那么,“治愈风”为啥风行?
  积累小奖励,对人面对困难坚持下去的鼓舞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对“人间值得”的一种不断肯定。许多慢综艺,不再是让艺人带着任务急速前进去竞争,而是闲适地体会当地风土人情,感受慢生活。
  “治愈风”大行其道的根本,还是背后蕴含着的那份温情、亲情、友情,让人感受到爱的能力。萌娃、萌宠、可爱整齐的物品,这背后意味着有人关爱,用心打理,还有无忧无虑的情绪。“治愈风”说到底就是让人想起了美好的生活、甜蜜的回忆及充满希望的向往。这些是我们在困境中也会鼓起勇气乐观向前的动力。它们是生活的无数细节,如涓涓细流,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记者 刘一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