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从《梦华录》看宋代的茶文化和“网红店”

2022-06-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汪霏霏

  作为今年舆论热度最高的古装剧,《梦华录》将时代落在北宋,其原型故事为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无论是话题性还是讨论度,人气之盛都堪称近年罕见。除却剧集制作本身的精良出彩,《梦华录》能在热搜长居不下,与它所还原的北宋生活图景也有很大关系。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千年前的市井百相与风雅韵致,以服饰、器具、食物还原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梦华录》添上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宋朝的茶文化
  《梦华录》从精良的服化道、制景等方面展现了北宋风韵和迷人的市井烟火气。剧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茶文化,饮茶环境、饮茶方式、茶具和各色茶点,引起了许多爱茶人士对宋代人雅致生活的向往。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开茶坊的赵盼儿精通茶艺,故事开篇就展现了她一套行云流水的倒茶功夫。
  剧中赵盼儿等人在与同行茶汤巷的斗茶比赛中,并无绝对实力的碾压,最终以独一无二的手艺风味胜出。斗茶情节从点茶的输赢标准到惊艳的茶百戏,都让人把更多目光转移到两宋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北宋蔡襄《茶录》:“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北宋陶谷《清异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是用清水使茶汤变图案的技艺。始见于唐代,在宋朝发展至巅峰,将热水倒入装有细密茶粉的碗中,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击拂茶汤,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画的一种技艺。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供茶客观赏、品饮、体验。
  《梦华录》中出现了多种茶叶,茶坊客人点单率最高的“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此外,古意清雅的“青凤髓”、上好细嫩的“双井白芽茶”、年产仅十两的“灵隐佛茶”,都是诸多茶客们的心头之爱。品茶时配上各类果子,如梨条桃圈、碧涧豆儿糕、雕花蜜饯、越梅蜜饯、鲜花团子等,更能体现其滋味。剧中掌柜新出的“紫苏饮子”原名“紫苏熟水”,“熟水”为古代的饮料、汤点,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各种功效的配方。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在炎热的夏季有健脾开胃之效。
也有“网红店”
  《梦华录》演活了彼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市之一,北宋首都东京。“四面八方的人们,竞相朝这里涌来;世界各国的使者,都纷纷来这里朝见。京城的市场上,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珍贵罕见之物;京城的厨房里,能见到整个世间的佳肴美馔。道路上遍地花香,处处都是风景,可不仅仅是在春游踏青时才能看到,有时有箫鼓乐声飘响,可能只是有几户人家正在夜宴聚会,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摘自《东京梦华录序》,由侯印国先生所作白话译文)北宋之前的都城格局,大体都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分离的“坊市分离制度”,到了夜间,商业活动即告停止。但东京城突破了这个制度,隔离坊、市的围墙或被破坏,或被拆除,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式的城市。北宋商业发达,居住在东京城的百姓也多以行商为业,所以当漫步在京城的街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几乎每一个街巷里都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商铺,茶坊乐馆、药铺饭店、瓦舍勾栏、书坊印厂、匠人工坊、珍宝市集,凡天下所有的物产,都能找到交易之所。
  本剧的主干剧情就是赵盼儿等人在东京城开了一家茶坊,开始了我们现在俗称的“逆袭”奋斗之旅。而在真实历史上,宋代女子经商,算得上是比较常见的事。两宋之交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城诸多“网红”名店,其中即有女性开办的“王小姑酒店”“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等。此后南宋周密作《武林旧事》、吴自牧作《梦粱录》,其中也记录了都城临安内的诸家女子开设的名店,诸如“李婆婆杂菜羹”“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等,其中还有一家跟本剧赵盼儿等人是同行,这就是王妈妈家的“一窟鬼茶坊”,这家茶坊开在临安城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子,是临安城中有数的名店,乃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半遮面”的流量密码
  剧中“半遮面”茶馆掌柜赵盼儿从茶道、茶点的精致和风雅方面下功夫,设计出很多形态独特,且色香味俱全的糕点,起名曰“春水生、晚更红、笑春风”,并有东京教坊琵琶色教头伴乐,正迎合了宋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雅趣,吸引了大量客流,一时名噪东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定位和营销的成功。
  一是定位的精准化。赵盼儿的茶坊分作两处,楼下卖便宜的散茶吸引大众,增加流量。楼上受众定位为文人雅客,进一步优化产品(点茶、茶百戏、精美果子等),让文人到店后有一种归属感。茶坊名由“赵氏茶坊”改为“半遮面”,取“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意,颇具广告效应。门前挂有美人灯笼,墙上挂有字画,处处体现“清雅”二字。店里提供了音律和焚香,半遮面的琵琶演奏更是拉满了氛围感。
  二是营销的多元化。“半遮面”经营过程中,运用了饥饿营销、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口碑营销、活动营销、展示营销等营销模式。通过地推的方式,雇一个看起来有亲和力的“小胖”当托儿,在茶汤巷四处宣传。为高端用户额外提供琵琶服务,并且每天只有三个名额。赵盼儿在点茶的茶艺过程中加入舞蹈展示等,增加了仪式感和氛围感。“繁华梦归处,热茶待良人。”不妨随着一筏轻舟,沉进繁华里,去品茗东京群像的魅力。
  □ 汪霏霏

  作为今年舆论热度最高的古装剧,《梦华录》将时代落在北宋,其原型故事为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无论是话题性还是讨论度,人气之盛都堪称近年罕见。除却剧集制作本身的精良出彩,《梦华录》能在热搜长居不下,与它所还原的北宋生活图景也有很大关系。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千年前的市井百相与风雅韵致,以服饰、器具、食物还原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梦华录》添上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宋朝的茶文化
  《梦华录》从精良的服化道、制景等方面展现了北宋风韵和迷人的市井烟火气。剧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茶文化,饮茶环境、饮茶方式、茶具和各色茶点,引起了许多爱茶人士对宋代人雅致生活的向往。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开茶坊的赵盼儿精通茶艺,故事开篇就展现了她一套行云流水的倒茶功夫。
  剧中赵盼儿等人在与同行茶汤巷的斗茶比赛中,并无绝对实力的碾压,最终以独一无二的手艺风味胜出。斗茶情节从点茶的输赢标准到惊艳的茶百戏,都让人把更多目光转移到两宋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北宋蔡襄《茶录》:“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北宋陶谷《清异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是用清水使茶汤变图案的技艺。始见于唐代,在宋朝发展至巅峰,将热水倒入装有细密茶粉的碗中,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击拂茶汤,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画的一种技艺。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供茶客观赏、品饮、体验。
  《梦华录》中出现了多种茶叶,茶坊客人点单率最高的“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此外,古意清雅的“青凤髓”、上好细嫩的“双井白芽茶”、年产仅十两的“灵隐佛茶”,都是诸多茶客们的心头之爱。品茶时配上各类果子,如梨条桃圈、碧涧豆儿糕、雕花蜜饯、越梅蜜饯、鲜花团子等,更能体现其滋味。剧中掌柜新出的“紫苏饮子”原名“紫苏熟水”,“熟水”为古代的饮料、汤点,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各种功效的配方。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在炎热的夏季有健脾开胃之效。
也有“网红店”
  《梦华录》演活了彼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市之一,北宋首都东京。“四面八方的人们,竞相朝这里涌来;世界各国的使者,都纷纷来这里朝见。京城的市场上,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珍贵罕见之物;京城的厨房里,能见到整个世间的佳肴美馔。道路上遍地花香,处处都是风景,可不仅仅是在春游踏青时才能看到,有时有箫鼓乐声飘响,可能只是有几户人家正在夜宴聚会,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摘自《东京梦华录序》,由侯印国先生所作白话译文)北宋之前的都城格局,大体都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分离的“坊市分离制度”,到了夜间,商业活动即告停止。但东京城突破了这个制度,隔离坊、市的围墙或被破坏,或被拆除,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式的城市。北宋商业发达,居住在东京城的百姓也多以行商为业,所以当漫步在京城的街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几乎每一个街巷里都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商铺,茶坊乐馆、药铺饭店、瓦舍勾栏、书坊印厂、匠人工坊、珍宝市集,凡天下所有的物产,都能找到交易之所。
  本剧的主干剧情就是赵盼儿等人在东京城开了一家茶坊,开始了我们现在俗称的“逆袭”奋斗之旅。而在真实历史上,宋代女子经商,算得上是比较常见的事。两宋之交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城诸多“网红”名店,其中即有女性开办的“王小姑酒店”“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等。此后南宋周密作《武林旧事》、吴自牧作《梦粱录》,其中也记录了都城临安内的诸家女子开设的名店,诸如“李婆婆杂菜羹”“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等,其中还有一家跟本剧赵盼儿等人是同行,这就是王妈妈家的“一窟鬼茶坊”,这家茶坊开在临安城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子,是临安城中有数的名店,乃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半遮面”的流量密码
  剧中“半遮面”茶馆掌柜赵盼儿从茶道、茶点的精致和风雅方面下功夫,设计出很多形态独特,且色香味俱全的糕点,起名曰“春水生、晚更红、笑春风”,并有东京教坊琵琶色教头伴乐,正迎合了宋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雅趣,吸引了大量客流,一时名噪东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定位和营销的成功。
  一是定位的精准化。赵盼儿的茶坊分作两处,楼下卖便宜的散茶吸引大众,增加流量。楼上受众定位为文人雅客,进一步优化产品(点茶、茶百戏、精美果子等),让文人到店后有一种归属感。茶坊名由“赵氏茶坊”改为“半遮面”,取“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意,颇具广告效应。门前挂有美人灯笼,墙上挂有字画,处处体现“清雅”二字。店里提供了音律和焚香,半遮面的琵琶演奏更是拉满了氛围感。
  二是营销的多元化。“半遮面”经营过程中,运用了饥饿营销、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口碑营销、活动营销、展示营销等营销模式。通过地推的方式,雇一个看起来有亲和力的“小胖”当托儿,在茶汤巷四处宣传。为高端用户额外提供琵琶服务,并且每天只有三个名额。赵盼儿在点茶的茶艺过程中加入舞蹈展示等,增加了仪式感和氛围感。“繁华梦归处,热茶待良人。”不妨随着一筏轻舟,沉进繁华里,去品茗东京群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