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李刚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揭示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新机制

2022-01-21 作者: 徐晨 来源: 大众日报
  □通讯员 薛皓
   记 者 徐晨 报道
  本报济南讯 1月14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刚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Molecular Cancer 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WSR1-induced circNEIL3 promotes glioma progression and exosome-mediated macrophage immunosuppressive polarization via stabilizing IGF2BP3”,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重促癌作用机制,这也是环状RNA领域首个外泌体相关的非ceRNA机制介导的肿瘤免疫相关研究。
  我国胶质瘤发病基数大、精准诊疗落后、发现病期偏晚,社会危害巨大。据统计,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其中,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是名副其实的“脑癌之王”,也是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 WHO IV级)的发病率也最高,占46.6%,且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4个月。然而,目前我国应对胶质瘤等神经系统恶性疾病的措施匮乏,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新兴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效果仍欠佳,主要原因是人脑存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效果。
  脑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是胶质瘤领域的研究热点。李刚教授团队在之前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鉴定出在脑胶质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环状RNA circNEIL3,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NEIL3在胶质瘤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IGF2BP3泛素化,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同时发现,circNEIL3可以通过hnRNPA2B1的分选进入外泌体,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巨噬细胞内同样抑制IGF2BP3的泛素化,促进巨噬细胞向免疫抑制表型转化。这意味着,胶质瘤恶性进展及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具体机制得到揭示,为胶质瘤的精准诊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靶点。
  李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及精准诊疗分子靶标临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曾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外泌体调控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全新机制,首次揭示了髓系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脑脊液外泌体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utophagy、Oncogene、Molecular Therapy、Cancer Immunol R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0项,已转化4项;主要研究成果“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及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已连续5年在《中国最佳医院及专科排行榜》中进入全国前十位,是山东省内唯一位列全国前十位的神经外科专业,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多次位列全国十强的学科。李刚教授也带领我省脑胶质瘤多学科综合诊疗事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于2017年在山东率先成立了“山东省脑肿瘤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和“山东省脑肿瘤生物标本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作为“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的首个试点联盟,为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讯员 薛皓
   记 者 徐晨 报道
  本报济南讯 1月14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刚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Molecular Cancer 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WSR1-induced circNEIL3 promotes glioma progression and exosome-mediated macrophage immunosuppressive polarization via stabilizing IGF2BP3”,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重促癌作用机制,这也是环状RNA领域首个外泌体相关的非ceRNA机制介导的肿瘤免疫相关研究。
  我国胶质瘤发病基数大、精准诊疗落后、发现病期偏晚,社会危害巨大。据统计,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其中,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是名副其实的“脑癌之王”,也是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 WHO IV级)的发病率也最高,占46.6%,且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4个月。然而,目前我国应对胶质瘤等神经系统恶性疾病的措施匮乏,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新兴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效果仍欠佳,主要原因是人脑存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效果。
  脑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是胶质瘤领域的研究热点。李刚教授团队在之前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鉴定出在脑胶质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环状RNA circNEIL3,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NEIL3在胶质瘤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IGF2BP3泛素化,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同时发现,circNEIL3可以通过hnRNPA2B1的分选进入外泌体,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巨噬细胞内同样抑制IGF2BP3的泛素化,促进巨噬细胞向免疫抑制表型转化。这意味着,胶质瘤恶性进展及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具体机制得到揭示,为胶质瘤的精准诊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可能的治疗靶点。
  李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及精准诊疗分子靶标临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曾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外泌体调控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全新机制,首次揭示了髓系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脑脊液外泌体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utophagy、Oncogene、Molecular Therapy、Cancer Immunol R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0项,已转化4项;主要研究成果“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及山东省脑功能重构省级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已连续5年在《中国最佳医院及专科排行榜》中进入全国前十位,是山东省内唯一位列全国前十位的神经外科专业,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多次位列全国十强的学科。李刚教授也带领我省脑胶质瘤多学科综合诊疗事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于2017年在山东率先成立了“山东省脑肿瘤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和“山东省脑肿瘤生物标本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盟”,作为“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的首个试点联盟,为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