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网红和演员何以互“卷”?

2021-1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泉子

  最近,一场场模仿清宫剧的场景式直播就极为“出圈”,有一个被网友戏称为“娘娘直播”的带货团队,不仅服装、化妆、道具等硬件精致考究,连续剧式的内容也狠赚了不少流量。除了男扮女装、阴阳怪气、群魔乱舞等视听奇观,与不同画风主播的同框互动也吸粉无数。有网友评论,直播都演出了电视剧的效果。
  与此同时,一大批曾经“不屑于此”的演员,纷纷放下身段试水直播。经过初入网络的手忙脚乱,他们发现视频平台不过是拍摄片场的转演,手机摄像头和摄像机镜头其实并无二致,来上一系列“演技小剧场”的日更短视频热场,似乎又有了拍戏的感觉,还带动了自家直播间圈粉无数,带货销量直线上升。久而久之,原本的网络营销,也渐渐从单一的背书模式,走向多元,甚至要提高口才、场景、演技来组织“名场面”。而那些“专业对口”的演员在这个新舞台上使出看家本领,自然而然地就把相当一部分网红的“饭碗”抢走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网红和影视明星,似乎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而当下,这两个群体互相“卷”了起来:明星不琢磨演戏,一门心思搞起了直播,网红则“奋发图强”,誓用演技“闯”出一片新天。
  何以要“卷”?因为直播场域的原有秩序正在被重构:光彩夺目的演员看到直播这一风口,要分一杯羹。原来的网红当然也不可能坐视流量的流失,他们接地气、大众化和“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被明星追平后,便不约而同地把直播领上了精细化的道路,进而催生了泛娱乐化、剧本化的互动形式,把看家本领用上了——有的一边逗乐一边带货;有的展示“豪门”身家要痛快大酬宾;有的和厂家“临时”砍价到翻脸;有的卖着卖着发现价格报错了,一边哭诉自己亏大了,一边大喊“认了,为了粉丝就亏一次”……真正成了直播如戏,全凭演技。
  互联网的尽头是带货。影视明星涉水直播来分“蛋糕”,是网络营销发展必然形成的格局,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不论演员还是网红,在大数据算法的配合下,精准把握观众喜好,对直播的场所、服装、灯光、音乐等细节的处理有了更高要求,进一步深耕内容、丰富形式,是能互相促进提高能力、促进直播产业良性发展的。
  但更应该警惕的是,这种“演”着卖,不该异化出新的“怪胎”:拿表演当“流量密码”,刻意乱编剧情、浮夸表演,迎合部分观众的“独特”审美期待,一味求异求俗,用十足的“媚气”完成带货,很容易就把直播间最需要的真实、坦诚消解掉了。演出来的推销多了、滥了,必然会失去绝大部分受众的基本信任。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对直播、视频内容有控制、有标准,树立更加符合文化需求的形象。唯有如此,直播间的热闹才不会走向歪路,线上营销才能实实在在赢得观众的心。
  □ 泉子

  最近,一场场模仿清宫剧的场景式直播就极为“出圈”,有一个被网友戏称为“娘娘直播”的带货团队,不仅服装、化妆、道具等硬件精致考究,连续剧式的内容也狠赚了不少流量。除了男扮女装、阴阳怪气、群魔乱舞等视听奇观,与不同画风主播的同框互动也吸粉无数。有网友评论,直播都演出了电视剧的效果。
  与此同时,一大批曾经“不屑于此”的演员,纷纷放下身段试水直播。经过初入网络的手忙脚乱,他们发现视频平台不过是拍摄片场的转演,手机摄像头和摄像机镜头其实并无二致,来上一系列“演技小剧场”的日更短视频热场,似乎又有了拍戏的感觉,还带动了自家直播间圈粉无数,带货销量直线上升。久而久之,原本的网络营销,也渐渐从单一的背书模式,走向多元,甚至要提高口才、场景、演技来组织“名场面”。而那些“专业对口”的演员在这个新舞台上使出看家本领,自然而然地就把相当一部分网红的“饭碗”抢走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网红和影视明星,似乎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而当下,这两个群体互相“卷”了起来:明星不琢磨演戏,一门心思搞起了直播,网红则“奋发图强”,誓用演技“闯”出一片新天。
  何以要“卷”?因为直播场域的原有秩序正在被重构:光彩夺目的演员看到直播这一风口,要分一杯羹。原来的网红当然也不可能坐视流量的流失,他们接地气、大众化和“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被明星追平后,便不约而同地把直播领上了精细化的道路,进而催生了泛娱乐化、剧本化的互动形式,把看家本领用上了——有的一边逗乐一边带货;有的展示“豪门”身家要痛快大酬宾;有的和厂家“临时”砍价到翻脸;有的卖着卖着发现价格报错了,一边哭诉自己亏大了,一边大喊“认了,为了粉丝就亏一次”……真正成了直播如戏,全凭演技。
  互联网的尽头是带货。影视明星涉水直播来分“蛋糕”,是网络营销发展必然形成的格局,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不论演员还是网红,在大数据算法的配合下,精准把握观众喜好,对直播的场所、服装、灯光、音乐等细节的处理有了更高要求,进一步深耕内容、丰富形式,是能互相促进提高能力、促进直播产业良性发展的。
  但更应该警惕的是,这种“演”着卖,不该异化出新的“怪胎”:拿表演当“流量密码”,刻意乱编剧情、浮夸表演,迎合部分观众的“独特”审美期待,一味求异求俗,用十足的“媚气”完成带货,很容易就把直播间最需要的真实、坦诚消解掉了。演出来的推销多了、滥了,必然会失去绝大部分受众的基本信任。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对直播、视频内容有控制、有标准,树立更加符合文化需求的形象。唯有如此,直播间的热闹才不会走向歪路,线上营销才能实实在在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