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特征 讲好“党史”思政课

2021-1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钟京凤 王菁华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突出政治性、学理性和批判性三个特征,使党史与思政课达到史实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赓续红色基因,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鲜活、最富有感染力的生动教材,是助力高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百年大党奋斗史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砥砺坚强意志,锻造过硬品格。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突出政治性、学理性和批判性三个特征,使党史与思政课达到史实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赓续红色基因,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突出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最鲜明的特征。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党史讲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离不开“故事”载体。如果没有真实、生动的故事,党史学习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教育成效会大打折扣。但思政课教师如果把精力和时间过多集中在讲故事上,为博得学生的“上座率”而把思政课中的党史讲成了故事集、评书联播,党史学习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导致思政课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说党史是教科书,归根到底,它的功能在教育青年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要把真实而又感人的党史故事与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点突出政治性,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激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用党的百年锤炼的伟大精神和不屈品格,坚定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用党的历经百年的伟大实践和宏伟大业,感召青年学生不断前进、永攀高峰。
  突出学理性。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弥补了党史理论性的相对欠缺,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对史实的讲解、理论的透彻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在思考中领悟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以及理想信念。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突出学理性。只有将党史故事背后的理论用学理化的阐释,将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和内在逻辑剖析得明了透彻,学生才能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理论的学理性的阐释离不开“问题”意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带着“问题”去讲解党史。问题不讲不透,真理越辩越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党史过程中,要学会激活课堂,积极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有关党史的课堂内容,同时带着有深度的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辨、理性追问,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把理论说清楚、讲透彻。这样可以让青年学生不仅能在党史的生动画廊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和风骨,同时也能在理论的学理性阐释中体会科学理论的魅力和伟力。通过对党史的学理性把握,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突出“批判性”。实践证明,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养成阶段,人生阅历不广,是非判断很容易受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左右。党史的历史语境与当今社会的时间隔阂加重了青年大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怀疑和漠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元素和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造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宁信网络知识、不信教材知识,宁信谣言流言、不信科学历史。社会和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言论,戴着有色眼镜曲解党的历史,或刻意炒作党的历史事件,并夸大与当今现实问题的联系;或道听途说,脱离正史编造野史,用庸俗和娱乐的眼光戏说党史。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突出“批判性”,敢于对这些错误“亮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利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始终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分析党史上的大事件,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党史标志性人物,用辩证的方法理解百年过程中的曲折与弯路,不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错误,只看到成就看不到错误,或者只揪住错误而否定成就。要注重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理性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有重点地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辨析,让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根本逻辑,以此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让学生在思辨中做到明理增信,增强教学效果和党史学习实效。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钟京凤 王菁华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突出政治性、学理性和批判性三个特征,使党史与思政课达到史实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赓续红色基因,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鲜活、最富有感染力的生动教材,是助力高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百年大党奋斗史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砥砺坚强意志,锻造过硬品格。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意突出政治性、学理性和批判性三个特征,使党史与思政课达到史实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赓续红色基因,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突出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最鲜明的特征。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党史讲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离不开“故事”载体。如果没有真实、生动的故事,党史学习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教育成效会大打折扣。但思政课教师如果把精力和时间过多集中在讲故事上,为博得学生的“上座率”而把思政课中的党史讲成了故事集、评书联播,党史学习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导致思政课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说党史是教科书,归根到底,它的功能在教育青年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要把真实而又感人的党史故事与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点突出政治性,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激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用党的百年锤炼的伟大精神和不屈品格,坚定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用党的历经百年的伟大实践和宏伟大业,感召青年学生不断前进、永攀高峰。
  突出学理性。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弥补了党史理论性的相对欠缺,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对史实的讲解、理论的透彻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在思考中领悟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以及理想信念。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突出学理性。只有将党史故事背后的理论用学理化的阐释,将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和内在逻辑剖析得明了透彻,学生才能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理论的学理性的阐释离不开“问题”意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带着“问题”去讲解党史。问题不讲不透,真理越辩越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党史过程中,要学会激活课堂,积极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有关党史的课堂内容,同时带着有深度的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辨、理性追问,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把理论说清楚、讲透彻。这样可以让青年学生不仅能在党史的生动画廊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和风骨,同时也能在理论的学理性阐释中体会科学理论的魅力和伟力。通过对党史的学理性把握,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突出“批判性”。实践证明,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养成阶段,人生阅历不广,是非判断很容易受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左右。党史的历史语境与当今社会的时间隔阂加重了青年大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怀疑和漠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元素和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造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宁信网络知识、不信教材知识,宁信谣言流言、不信科学历史。社会和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言论,戴着有色眼镜曲解党的历史,或刻意炒作党的历史事件,并夸大与当今现实问题的联系;或道听途说,脱离正史编造野史,用庸俗和娱乐的眼光戏说党史。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突出“批判性”,敢于对这些错误“亮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利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始终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分析党史上的大事件,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党史标志性人物,用辩证的方法理解百年过程中的曲折与弯路,不能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错误,只看到成就看不到错误,或者只揪住错误而否定成就。要注重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理性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有重点地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辨析,让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根本逻辑,以此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让学生在思辨中做到明理增信,增强教学效果和党史学习实效。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