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推出“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

银发巧手编出最美夕阳曲

2021-10-13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9月26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东古镇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居民徐福春长满厚茧子的双手灵活地“舞动”着,一根根塑料质地的硬胶条在他手下各成经纬,一个即将完工的鱼篓已经初具雏形。65岁的徐福春说:“我以前就是渔民,编鱼篓属于老把式了,不过以前都是用棉槐条,现在改用塑料条,大概两天时间就能编一个。”
  在徐福春工作的长条桌上,除了塑料编鱼篓,还有手纳鞋垫、手编隔热垫和手编储物筐等七八种手工制品,每种制品前都摆放着名牌,并标注了相应的积分。“就拿手纳鞋垫来说,就分了两种,一种是最传统的方式,出货时间较长,做一件可以得到60积分;一种是用毛线在半成品上直接钩编,积分就少一些。”中康滨海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长刘耀惠介绍。
  近年来,新型居家社区养老由于不会让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圈,越来越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青睐。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7处、服务驿站142处,培育引进养老服务企业5家,服务老年人达到350万人次。
  中康爱邻里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5家养老服务企业之一,覆盖了全区的14个镇(街道),其中三分之一属于农村区域。“到今年底,我们建设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达到43家,一个中心覆盖范围大概是1万人,辖三到五个驿站,可以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养老服务。”中康爱邻里副总经理国霁说,“但是在具体的运营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城区老人,农村老人没有固定收入,养老保险一个月就一二百元钱,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2020年底,中康爱邻里与西海岸新区民政部门进行沟通,提出了“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的建议,选择了中康藏马山居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摸底走访,农村老人大部分都有一些老手艺,比如编篓筐、缝鞋垫,但缺少变现的途径。很多老人表示,如果这些东西能卖钱,愿意重拾手艺接着干,多少挣一点,给儿女减轻负担。”该中心站长薛丁瑞介绍。
  按照养老服务企业的设想,“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由养老服务企业招募合作企业,施行订单式生产,老人接单后,扣除成本,按照“一元一积分”的兑换比例,将盈利所得存入老人的积分账户,用于在养老服务企业的养老服务消费。比如,制作一个订单鞋垫,成本为4元,老人钩编完成后,合作企业的收购价格是20元,老人的积分账户里可以获得16元的积分。
  “但在前期推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人喜欢现金,对积分有疑虑。于是,我们允许各个中心站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打消老人的疑虑。施行一段时间后,老人们对积分的认可度已经大大提高。最先开展试点的藏马山居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自今年6月份以来已经发放积分800多分。”国霁告诉记者。
  同时,在前期选择合作企业时,也有过一些弯路。国霁介绍:“比如说,很多老人反映一些企业推出的订单比较费眼睛,我们就马上进行调整。目前达成长期合作的企业已经有20多家,比如插花、制作布偶等,再就是编篓筐、纳鞋垫等,老人的接受度都很高。”
  在此基础上,养老服务企业还邀请合作企业对适合条件的老人进行技能培训。“比如,我们和一家生产花样大馒头的企业进行合作,教授老人制作形形色色的花样馒头,如何进行果汁调色、制作多样馅料等,虽然一开始比较陌生,但因为老人有基础,上手很快。今年‘六一’儿童节,老人们参与制作的儿童花样馒头就获得了不错的售卖业绩。”国霁告诉记者。
  除了接厂家的订单外,养老服务企业也会走出去进行地推售卖。在今年7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上,中康爱邻里带去的手工制品就被抢购一空。
  “‘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本质上是养老服务企业市场化的一次尝试。通过对农村养老资金的开源,实现了老人和养老服务企业的双方受益,既让农村老人能有更多钱享受更多元的养老服务,又开拓了农村养老的消费市场。”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宋延斌表示。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9月26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东古镇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居民徐福春长满厚茧子的双手灵活地“舞动”着,一根根塑料质地的硬胶条在他手下各成经纬,一个即将完工的鱼篓已经初具雏形。65岁的徐福春说:“我以前就是渔民,编鱼篓属于老把式了,不过以前都是用棉槐条,现在改用塑料条,大概两天时间就能编一个。”
  在徐福春工作的长条桌上,除了塑料编鱼篓,还有手纳鞋垫、手编隔热垫和手编储物筐等七八种手工制品,每种制品前都摆放着名牌,并标注了相应的积分。“就拿手纳鞋垫来说,就分了两种,一种是最传统的方式,出货时间较长,做一件可以得到60积分;一种是用毛线在半成品上直接钩编,积分就少一些。”中康滨海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长刘耀惠介绍。
  近年来,新型居家社区养老由于不会让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圈,越来越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青睐。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7处、服务驿站142处,培育引进养老服务企业5家,服务老年人达到350万人次。
  中康爱邻里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5家养老服务企业之一,覆盖了全区的14个镇(街道),其中三分之一属于农村区域。“到今年底,我们建设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达到43家,一个中心覆盖范围大概是1万人,辖三到五个驿站,可以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养老服务。”中康爱邻里副总经理国霁说,“但是在具体的运营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城区老人,农村老人没有固定收入,养老保险一个月就一二百元钱,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2020年底,中康爱邻里与西海岸新区民政部门进行沟通,提出了“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的建议,选择了中康藏马山居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摸底走访,农村老人大部分都有一些老手艺,比如编篓筐、缝鞋垫,但缺少变现的途径。很多老人表示,如果这些东西能卖钱,愿意重拾手艺接着干,多少挣一点,给儿女减轻负担。”该中心站长薛丁瑞介绍。
  按照养老服务企业的设想,“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由养老服务企业招募合作企业,施行订单式生产,老人接单后,扣除成本,按照“一元一积分”的兑换比例,将盈利所得存入老人的积分账户,用于在养老服务企业的养老服务消费。比如,制作一个订单鞋垫,成本为4元,老人钩编完成后,合作企业的收购价格是20元,老人的积分账户里可以获得16元的积分。
  “但在前期推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人喜欢现金,对积分有疑虑。于是,我们允许各个中心站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打消老人的疑虑。施行一段时间后,老人们对积分的认可度已经大大提高。最先开展试点的藏马山居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自今年6月份以来已经发放积分800多分。”国霁告诉记者。
  同时,在前期选择合作企业时,也有过一些弯路。国霁介绍:“比如说,很多老人反映一些企业推出的订单比较费眼睛,我们就马上进行调整。目前达成长期合作的企业已经有20多家,比如插花、制作布偶等,再就是编篓筐、纳鞋垫等,老人的接受度都很高。”
  在此基础上,养老服务企业还邀请合作企业对适合条件的老人进行技能培训。“比如,我们和一家生产花样大馒头的企业进行合作,教授老人制作形形色色的花样馒头,如何进行果汁调色、制作多样馅料等,虽然一开始比较陌生,但因为老人有基础,上手很快。今年‘六一’儿童节,老人们参与制作的儿童花样馒头就获得了不错的售卖业绩。”国霁告诉记者。
  除了接厂家的订单外,养老服务企业也会走出去进行地推售卖。在今年7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上,中康爱邻里带去的手工制品就被抢购一空。
  “‘农村自助养老小型经济模式’本质上是养老服务企业市场化的一次尝试。通过对农村养老资金的开源,实现了老人和养老服务企业的双方受益,既让农村老人能有更多钱享受更多元的养老服务,又开拓了农村养老的消费市场。”青岛西海岸新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宋延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