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

临沂:构建生态屏障 迈向绿色发展

2021-09-24 作者: 杜辉升 纪伟 来源: 大众日报
  修复后的蒙阴县垛庄镇蒙河彭家宅段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刘丽华 薛桂燕

  9月22日,在蒙阴县垛庄镇蒙河彭家宅段,河岸两边芳草萋萋、绿树成行。近年来,蒙阴县以系统思维,全流域高质高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仅在垛庄镇,就投资1414.6万元,对境内蒙河、黄仁河、石马庄河、疃里河等河流实施生态修复、“四乱”整治等系统性保护,建立起了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据了解,蒙阴县持续深化林长制、山长制、河湖长制改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保护性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根本性转变,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该县创新实施“山顶生态林,山腰经济林,山脚水利交通配套”,大搞治山治峪、种绿植绿,筑牢绿色屏障,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有效保护了一方山水。推行“谁投入、谁受益”的荒山绿化开发机制,实行“政府买绿”和“社会造绿”相结合,年均新增造林两万亩。截至2020年,蒙阴县林木覆盖率超过73%,森林覆盖率达到54.69%,跃居全省第三位。同时,立足山区地形地势特点,探索形成“生态净化、就地回用”等5种差异化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20年保持100%,在国家良好湖泊项目绩效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一。
  蒙阴县按照全流域治理的思路,使绿水青山愈发净美。临沂市积极推广该县治理经验,开始谋划沂蒙山区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今年5月,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批,项目区包括沂水、蒙阴、沂南、平邑、费县等5个县域,总面积9217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53.3亿元,是临沂市有史以来争取的中央补助资金额度最大的项目。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省市两级财政筹措10亿元,5个县财政筹措11.9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1.4亿元。该工程总体规划了7大类11小类47个工程,实施周期为2021年至2023年。
  据了解,该项目以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南水北调供水安全、华北平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固为三大核心目标,实现区域“三山三水”的总体生态布局,构建区域自然生态屏障,促进整体高质量绿色发展。其中,尼山—祊河林草矿山主体修复区,以森林保护保育和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为主;蒙山—汶河水土流失主体修复区,以水源地保护、岱崮地貌保护、水土保持为主;沂山—沂河水环境主体修复区,以保障沂河源头水质安全、保护修复沂河上游水源涵养地为主。
  临沂市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5名国家级、18名省级和部分市级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涵盖水文地质、矿山环境、农业、水利、林业、土地、经济财务等领域,为工程实施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制订《工程实施方案》,确定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8项制度,把全程档案、时间进度、资金使用和工程监督等内容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工程管理、项目监督的信息化、实时化。至8月底,该项目已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处,建设生态溢流坝19座,河道清淤4万方、生态修复6公里,水生植物栽植1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200米,绿化1200平方米,正在建设小微湿地1处。同时,完成雨季造林3456亩;打造退化防护林修复示范点6处,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300余亩。
  目前,临沂市正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确保年底工程项目实施区域面积达到9217平方公里,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553平方公里,解决好实施区域内存在的国家级公益林退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问题,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刘丽华 薛桂燕

  9月22日,在蒙阴县垛庄镇蒙河彭家宅段,河岸两边芳草萋萋、绿树成行。近年来,蒙阴县以系统思维,全流域高质高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仅在垛庄镇,就投资1414.6万元,对境内蒙河、黄仁河、石马庄河、疃里河等河流实施生态修复、“四乱”整治等系统性保护,建立起了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据了解,蒙阴县持续深化林长制、山长制、河湖长制改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保护性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根本性转变,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该县创新实施“山顶生态林,山腰经济林,山脚水利交通配套”,大搞治山治峪、种绿植绿,筑牢绿色屏障,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有效保护了一方山水。推行“谁投入、谁受益”的荒山绿化开发机制,实行“政府买绿”和“社会造绿”相结合,年均新增造林两万亩。截至2020年,蒙阴县林木覆盖率超过73%,森林覆盖率达到54.69%,跃居全省第三位。同时,立足山区地形地势特点,探索形成“生态净化、就地回用”等5种差异化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20年保持100%,在国家良好湖泊项目绩效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一。
  蒙阴县按照全流域治理的思路,使绿水青山愈发净美。临沂市积极推广该县治理经验,开始谋划沂蒙山区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今年5月,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批,项目区包括沂水、蒙阴、沂南、平邑、费县等5个县域,总面积9217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53.3亿元,是临沂市有史以来争取的中央补助资金额度最大的项目。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省市两级财政筹措10亿元,5个县财政筹措11.9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1.4亿元。该工程总体规划了7大类11小类47个工程,实施周期为2021年至2023年。
  据了解,该项目以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南水北调供水安全、华北平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固为三大核心目标,实现区域“三山三水”的总体生态布局,构建区域自然生态屏障,促进整体高质量绿色发展。其中,尼山—祊河林草矿山主体修复区,以森林保护保育和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为主;蒙山—汶河水土流失主体修复区,以水源地保护、岱崮地貌保护、水土保持为主;沂山—沂河水环境主体修复区,以保障沂河源头水质安全、保护修复沂河上游水源涵养地为主。
  临沂市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5名国家级、18名省级和部分市级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涵盖水文地质、矿山环境、农业、水利、林业、土地、经济财务等领域,为工程实施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制订《工程实施方案》,确定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8项制度,把全程档案、时间进度、资金使用和工程监督等内容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工程管理、项目监督的信息化、实时化。至8月底,该项目已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处,建设生态溢流坝19座,河道清淤4万方、生态修复6公里,水生植物栽植1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200米,绿化1200平方米,正在建设小微湿地1处。同时,完成雨季造林3456亩;打造退化防护林修复示范点6处,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300余亩。
  目前,临沂市正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确保年底工程项目实施区域面积达到9217平方公里,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553平方公里,解决好实施区域内存在的国家级公益林退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问题,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