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山东

大德无碑,刻在民心

2021-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作为最早为共和国教育奠基的那批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筚路蓝缕、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沂源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群众靠吃糠咽菜度日。李振华最初支教的学校是山间一座破庙,庙里满地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最初的交流极为困难,学生听不懂他的南方话;最初的生活苦涩不堪,地瓜秧子下饭,煤油灯照明,夜里传来的狼嚎声让他毛骨悚然……就这样,南京城的青年与沂蒙山的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他执教的动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
  扎根老区68载,为了山区的教育,李振华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以“为孩子而留下”的坚守,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把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他生活虽然很清贫,内心却很富有,用公益行动践行了师者为人父母的情怀。
  “大德无碑”,李振华的大爱,被深深镌刻在了沂源人民的心中。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作为最早为共和国教育奠基的那批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筚路蓝缕、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沂源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群众靠吃糠咽菜度日。李振华最初支教的学校是山间一座破庙,庙里满地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最初的交流极为困难,学生听不懂他的南方话;最初的生活苦涩不堪,地瓜秧子下饭,煤油灯照明,夜里传来的狼嚎声让他毛骨悚然……就这样,南京城的青年与沂蒙山的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他执教的动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
  扎根老区68载,为了山区的教育,李振华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以“为孩子而留下”的坚守,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把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他生活虽然很清贫,内心却很富有,用公益行动践行了师者为人父母的情怀。
  “大德无碑”,李振华的大爱,被深深镌刻在了沂源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