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山东

九成以上产品出口,“智能共享工场”重塑产业链,胶州市李哥庄镇——

“中国制帽之乡”年产帽子近亿打

2021-08-31 作者: 白晓 来源: 大众日报
  图①: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内的全自动帽檐机等智能缝制设备。图②:李哥庄镇制帽企业车间,工人正在加工帽檐。图③:李哥庄镇制帽行业商会展厅内陈列的样品。(□记者 白晓 报道)
  □ 本报记者 白 晓
    本报通讯员 周宣辰

  在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的青岛鑫耀青制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总经理黄淑青时,她正忙着与客户沟通订单,两部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她告诉记者,今夏帽子销量不错。
  在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黄淑青是当地制帽业兴起的见证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名香港客商来到李哥庄镇建起了第一家制帽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拉开了当地制帽产业发展的大幕。黄淑青是第一批进厂工人,当时金冠帽厂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同时也走出了一批制帽业老板。
  黄淑青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业,那时的制帽业尚处在小作坊时期,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20岁的年轻人,都能在制帽产业链上找到就业机会,全镇“村村机器响,家家致富忙”。2000年后,李哥庄镇党委政府提出特色乡村和特色产业建设,出现了冷家庄、小辛疃等制帽特色村,制帽产业在全镇遍地开花。
  2009年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共同授予李哥庄镇“中国制帽之乡”称号,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李哥庄镇已是全国中高端运动帽的主要产区,聚集各类帽子生产及配套企业400余家,可年产各种中高档六片运动帽、休闲帽近亿打,产值近40亿元,运动帽产量占全国近半,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六片运动帽产自这里。
  然而,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海外订单又面临着东南亚等地工厂的竞争,李哥庄制帽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书记、会长陆玉珍眼里,如今的制帽市场,早已不是一双巧手走天下的时代。“一顶好的帽子不只是工艺出色这么简单,用料、设计都是关乎其品质的重要因素。”陆玉珍说,“我们围绕制帽产业上下游搞配套,形成了集原材料辅料、绣花、包装、运输、缝纫设备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一顶帽子需要18道工艺,近10种辅料,我们不用到处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胶州市李哥庄镇冠达制帽总经理孙勇说。
  在产业链完善的同时,一场生产效率革命也在当地制帽行业展开。在位于李哥庄镇的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百余台机器在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作着,操作台上,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缝制裁剪,现场只有十几名工人,只需操作显示屏就可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维护。
  “共享工场可使制帽行业成本降低30%,在解放传统劳动力的同时,还可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速李哥庄镇制帽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青岛上合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天昊说。
  郭天昊曾是李哥庄镇制帽企业的设备供应商,他将“智能共享工场”的概念引入了李哥庄制帽业。目前,共享工场可提供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等智能制造服务,已服务当地近300家企业。
  以魔术扣生产为例,它看似不起眼,但以前需要5道工序,耗费大量人工,质量参差不齐。交由共享工场生产后,标准化生产提高了质量和稳定性,日产能是传统产能的6.5倍,产品合格率高,客户的满意度高。此外,共享工场的智能设备多、速度快,接单和交付都很迅速,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在共享模式的重塑下,李哥庄镇的很多中小型制帽企业不用自行购买也能用上智能生产设备,没了升级设备的资金压力,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成本去打造品牌。目前李哥庄镇90%以上的制帽企业配备了专门的研发设计人员,自主设计产品,打造自主品牌,金冠线业的“金冠”牌丝线通过欧盟纺织品出口认证。
  据悉,接下来,当地将打造“研发贸易型制帽企业——共享智慧工厂加工——物流平台出货”的全新产业生态链,实现“中国制帽之乡”产业新革命。
  □ 本报记者 白 晓
    本报通讯员 周宣辰

  在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的青岛鑫耀青制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总经理黄淑青时,她正忙着与客户沟通订单,两部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她告诉记者,今夏帽子销量不错。
  在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黄淑青是当地制帽业兴起的见证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名香港客商来到李哥庄镇建起了第一家制帽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拉开了当地制帽产业发展的大幕。黄淑青是第一批进厂工人,当时金冠帽厂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同时也走出了一批制帽业老板。
  黄淑青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业,那时的制帽业尚处在小作坊时期,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20岁的年轻人,都能在制帽产业链上找到就业机会,全镇“村村机器响,家家致富忙”。2000年后,李哥庄镇党委政府提出特色乡村和特色产业建设,出现了冷家庄、小辛疃等制帽特色村,制帽产业在全镇遍地开花。
  2009年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共同授予李哥庄镇“中国制帽之乡”称号,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李哥庄镇已是全国中高端运动帽的主要产区,聚集各类帽子生产及配套企业400余家,可年产各种中高档六片运动帽、休闲帽近亿打,产值近40亿元,运动帽产量占全国近半,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六片运动帽产自这里。
  然而,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海外订单又面临着东南亚等地工厂的竞争,李哥庄制帽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书记、会长陆玉珍眼里,如今的制帽市场,早已不是一双巧手走天下的时代。“一顶好的帽子不只是工艺出色这么简单,用料、设计都是关乎其品质的重要因素。”陆玉珍说,“我们围绕制帽产业上下游搞配套,形成了集原材料辅料、绣花、包装、运输、缝纫设备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一顶帽子需要18道工艺,近10种辅料,我们不用到处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胶州市李哥庄镇冠达制帽总经理孙勇说。
  在产业链完善的同时,一场生产效率革命也在当地制帽行业展开。在位于李哥庄镇的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百余台机器在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作着,操作台上,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缝制裁剪,现场只有十几名工人,只需操作显示屏就可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维护。
  “共享工场可使制帽行业成本降低30%,在解放传统劳动力的同时,还可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速李哥庄镇制帽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青岛上合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天昊说。
  郭天昊曾是李哥庄镇制帽企业的设备供应商,他将“智能共享工场”的概念引入了李哥庄制帽业。目前,共享工场可提供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等智能制造服务,已服务当地近300家企业。
  以魔术扣生产为例,它看似不起眼,但以前需要5道工序,耗费大量人工,质量参差不齐。交由共享工场生产后,标准化生产提高了质量和稳定性,日产能是传统产能的6.5倍,产品合格率高,客户的满意度高。此外,共享工场的智能设备多、速度快,接单和交付都很迅速,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在共享模式的重塑下,李哥庄镇的很多中小型制帽企业不用自行购买也能用上智能生产设备,没了升级设备的资金压力,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成本去打造品牌。目前李哥庄镇90%以上的制帽企业配备了专门的研发设计人员,自主设计产品,打造自主品牌,金冠线业的“金冠”牌丝线通过欧盟纺织品出口认证。
  据悉,接下来,当地将打造“研发贸易型制帽企业——共享智慧工厂加工——物流平台出货”的全新产业生态链,实现“中国制帽之乡”产业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