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以数字技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

数字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08-25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梁之磊


  “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青岛市即墨区以数字技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形成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奔跑在数字化改革“新赛道”上,即墨乘“数”而上,改革成果亮点纷呈。
治理高效
城市运行装上“智慧大脑”

  7月底,台风“烟花”过境,给省内多地带来大风降雨。因管理着墨水河、龙泉河及流经城区的各个支流的防汛工作,以往这个时候,是即墨区住建局排水和河道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春霞最为忙碌的时刻。但今年,除了枕戈待旦、全力备战外,张春霞又多了一份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于即墨区构建的城区河道智慧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智能控制运用于城区防汛、污水处理等五大领域,构建起数字化河道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坐在大屏前,即可掌握水位、远程控制闸门。”张春霞说,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闸坝状态数据、感知设备采集的液位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对闸坝定水位、定流量控制,并进行预警告警提示。
  “智慧河道”是即墨区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缩影。即墨区找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根据群众需求来“赋能”,将数字化改革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城市管理种种乱象给人带来不便,街面自动抓拍、非接触执法等数字城管组合拳,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的全领域覆盖、全时段监管;围绕智慧水利,构建供水管网检测调度、农村饮用水远程抄表交费等数字化应用系统,不断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效能……城市治理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和企业最盼什么,就谋划、推出什么,数字化改革让管理和服务更精准、更高效,从而加快区域蝶变。
工业赋能
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

  位于即墨科技创新园的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年前同海尔卡奥斯签订合作协议,正月初八开始动工改造,7月底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测试。工业互联网改造后,这家老牌服装企业整个生产效率提高20%,日产能达到12000件,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20天减少到7天、设备利用率提高20%、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实现了“小单快返”。
  从大数据到物联网,从人工智能到5G应用……搭上工业互联网“快车”,即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旧动能转换展现蓬勃活力。数据显示,即墨区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企业,产值平均增幅20%以上、利税增长26%、生产效率提高51%、能源消耗下降23%。
  除了提升存量,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即墨还聚力抓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已落地惠科等重点企业7家,人工智能产业已聚集创新奇智等重点企业10余家,吸引伟东云教育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十余个,数字化改革正加速勾勒即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即墨将工业互联网赋能作为推进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持续拓展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即墨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融合共赢体的作用,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盟,推动十大“双跨”平台与企业结对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组织头部服务商和专家组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全区已累计完成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339家,并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数字惠民
让数据“多跑路”

  55个楼座192个单元2028户住户6500余名居民……这是即墨区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的情况。
  人多、车多,矛盾风险自然就多。“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仅了解这些数据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建设了综合大数据分析平台、预警安防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结合手机App,实现社区智慧管理、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社区主任于峰说,凭借社区的智慧化管理,该社区与另外3个社区日前入选了首批省级智慧社区。
  数字发展之利,重在造福于民。即墨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策划实施并形成“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22个智慧化案例,以数字赋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数字化改革中,即墨区建好数据“账本”,打破数据“围墙”,释放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价值,让数据本身产生的价值得到几何倍数提升,推动着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政策创新。这一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墨区在全市率先启用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与青岛市社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上半年34个部门的1000余个审批事项上线运行,207个项目通过审批管理平台进行报建审批,实现了群众少跑腿、审批更透明。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梁之磊


  “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青岛市即墨区以数字技术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形成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奔跑在数字化改革“新赛道”上,即墨乘“数”而上,改革成果亮点纷呈。
治理高效
城市运行装上“智慧大脑”

  7月底,台风“烟花”过境,给省内多地带来大风降雨。因管理着墨水河、龙泉河及流经城区的各个支流的防汛工作,以往这个时候,是即墨区住建局排水和河道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春霞最为忙碌的时刻。但今年,除了枕戈待旦、全力备战外,张春霞又多了一份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于即墨区构建的城区河道智慧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智能控制运用于城区防汛、污水处理等五大领域,构建起数字化河道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坐在大屏前,即可掌握水位、远程控制闸门。”张春霞说,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闸坝状态数据、感知设备采集的液位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对闸坝定水位、定流量控制,并进行预警告警提示。
  “智慧河道”是即墨区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缩影。即墨区找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根据群众需求来“赋能”,将数字化改革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城市管理种种乱象给人带来不便,街面自动抓拍、非接触执法等数字城管组合拳,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的全领域覆盖、全时段监管;围绕智慧水利,构建供水管网检测调度、农村饮用水远程抄表交费等数字化应用系统,不断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效能……城市治理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和企业最盼什么,就谋划、推出什么,数字化改革让管理和服务更精准、更高效,从而加快区域蝶变。
工业赋能
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

  位于即墨科技创新园的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年前同海尔卡奥斯签订合作协议,正月初八开始动工改造,7月底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测试。工业互联网改造后,这家老牌服装企业整个生产效率提高20%,日产能达到12000件,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20天减少到7天、设备利用率提高20%、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实现了“小单快返”。
  从大数据到物联网,从人工智能到5G应用……搭上工业互联网“快车”,即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旧动能转换展现蓬勃活力。数据显示,即墨区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企业,产值平均增幅20%以上、利税增长26%、生产效率提高51%、能源消耗下降23%。
  除了提升存量,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即墨还聚力抓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已落地惠科等重点企业7家,人工智能产业已聚集创新奇智等重点企业10余家,吸引伟东云教育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十余个,数字化改革正加速勾勒即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即墨将工业互联网赋能作为推进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持续拓展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即墨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融合共赢体的作用,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盟,推动十大“双跨”平台与企业结对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组织头部服务商和专家组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全区已累计完成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339家,并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数字惠民
让数据“多跑路”

  55个楼座192个单元2028户住户6500余名居民……这是即墨区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的情况。
  人多、车多,矛盾风险自然就多。“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仅了解这些数据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建设了综合大数据分析平台、预警安防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结合手机App,实现社区智慧管理、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社区主任于峰说,凭借社区的智慧化管理,该社区与另外3个社区日前入选了首批省级智慧社区。
  数字发展之利,重在造福于民。即墨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策划实施并形成“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22个智慧化案例,以数字赋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数字化改革中,即墨区建好数据“账本”,打破数据“围墙”,释放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价值,让数据本身产生的价值得到几何倍数提升,推动着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政策创新。这一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墨区在全市率先启用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与青岛市社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上半年34个部门的1000余个审批事项上线运行,207个项目通过审批管理平台进行报建审批,实现了群众少跑腿、审批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