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特色产业”打响“八大攻坚战”

峄城重点突破构筑强区之基

2021-05-14 作者: 左丰岐 来源: 大众日报
攻坚突破在行动
  □ 本报记者 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 赵 峰 徐晓春
   
  近来,枣庄市峄城区吹响“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号角,确定落实攻坚突破方案,聚焦“六大特色产业”,打响“八大攻坚战”,拿出实招,投入“真金白银”,鼓舞攻坚士气,激发突破动力。
  “我们出台了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和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了攻坚突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优惠政策20条、营商环境25条,下一步就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转变作风狠抓实干,奋力奔跑,提速前行。”枣庄市委副书记、峄城区委书记于玉说。
  今年,峄城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4个,其中,新建项目44个,续建项目10个,六大特色产业项目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4.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7.19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已开工重点项目42个,开工率77.8%;完成投资18.1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3.6%。
聚焦产业软肋补齐短板
  峄城区客观审视自身在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总量小等短板,以问题引领导向,找差距蓄足后劲,综合施策、千方百计补齐短板、迎头赶上。
  今年,峄城区确定的54个重点项目,有16个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入选的项目质量是历年来最高的,数量和投资额度也是最大的。该区与中石油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天然气发电项目,标志着山东省在燃气热电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外,芯恒基电子、智能生物识别等5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签约建设,30多个重点在谈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大项目也带来高层次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3名专家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13名专家入选“枣庄英才集聚工程”。
  峄城区深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确定3大主导产业,打造“园中园”“特色园”,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省级化工产业园提档升级,博瑞医药、康震APT、氨基膜复合新材料等一批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年内将投产达效。同时,继续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一季度纳入项目库技改项目52个,完成投资3.19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磁力”
  4月16日,山东铭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首单以“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的货物顺利完成线上付汇程序,实现了峄城区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零的突破。
  “项目之所以快速落地生根,得益于峄城区各界的支持,我们关起门来办企业就好了,其他的事都由政府部门协调解决。”山东铭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长涛说。这家来自新加坡的企业主要生产数控机床等设备,九成以上产品出口。
  在峄城,经常听到企业家、投资商谈起政府的“五星级、保姆式店小二服务”。峄城区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突出“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的服务理念,解决企业所急所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企业家感受到政府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诚意,让他们敢于投资、乐于投资。
  近年来,峄城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行容缺受理,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打造“榴乡诉递精致版”,实现各类诉求“接诉即办”;率先推出商事登记“跨域通办”服务,实现1009个事项“一次办好”,707个事项“零跑腿”,118个事项“秒批秒办”。
  峄城区还健全完善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励机制,以增强企业家在峄城干事创业的信心。3月26日,峄城区专门召开“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推进会议暨惠企政策兑现奖励大会,表彰了10家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发放奖励资金100万元;为80家企业兑现2020年度各类惠企政策奖励资金595.465万元。
  同时,峄城相关部门通过微信群、政府网站、面对面等方式进行专项政策解读,实现普惠实施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让每个企业都能知晓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去年,峄城区仅在税收方面就兑现各类优惠减免5.5亿元。
多措并举汇聚发展动能
  “我们去年新上了3座玻璃钢化炉,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日前,山东榴园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田说。该公司专业从事玻璃深加工,拥有先进的磁控溅射镀膜玻璃和LOW-E(SUN-E)玻璃、平弯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大型双面磨等生产线,年可生产各种玻璃产品260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
  当前,峄城区“六大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正加速推进,更多的企业也在谋划着发展与未来,不断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把事业做大做旺,打造“百年老店”“百年企业”。
  近年来,峄城区按照枣庄市委、市政府“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的部署和全区“1371”总体工作思路,锚定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文旅康养和特色服务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导向,发挥“链长制”作用,推行“六个一”工作模式,统筹协调配置要素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3年末,“六大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时,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力争每年招引过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50亿元大项目不少于1个。
攻坚突破在行动
  □ 本报记者 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 赵 峰 徐晓春
   
  近来,枣庄市峄城区吹响“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号角,确定落实攻坚突破方案,聚焦“六大特色产业”,打响“八大攻坚战”,拿出实招,投入“真金白银”,鼓舞攻坚士气,激发突破动力。
  “我们出台了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和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了攻坚突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优惠政策20条、营商环境25条,下一步就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转变作风狠抓实干,奋力奔跑,提速前行。”枣庄市委副书记、峄城区委书记于玉说。
  今年,峄城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4个,其中,新建项目44个,续建项目10个,六大特色产业项目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4.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7.19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已开工重点项目42个,开工率77.8%;完成投资18.1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3.6%。
聚焦产业软肋补齐短板
  峄城区客观审视自身在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总量小等短板,以问题引领导向,找差距蓄足后劲,综合施策、千方百计补齐短板、迎头赶上。
  今年,峄城区确定的54个重点项目,有16个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入选的项目质量是历年来最高的,数量和投资额度也是最大的。该区与中石油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天然气发电项目,标志着山东省在燃气热电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外,芯恒基电子、智能生物识别等5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签约建设,30多个重点在谈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大项目也带来高层次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3名专家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13名专家入选“枣庄英才集聚工程”。
  峄城区深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确定3大主导产业,打造“园中园”“特色园”,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省级化工产业园提档升级,博瑞医药、康震APT、氨基膜复合新材料等一批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年内将投产达效。同时,继续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一季度纳入项目库技改项目52个,完成投资3.19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磁力”
  4月16日,山东铭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首单以“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的货物顺利完成线上付汇程序,实现了峄城区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零的突破。
  “项目之所以快速落地生根,得益于峄城区各界的支持,我们关起门来办企业就好了,其他的事都由政府部门协调解决。”山东铭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长涛说。这家来自新加坡的企业主要生产数控机床等设备,九成以上产品出口。
  在峄城,经常听到企业家、投资商谈起政府的“五星级、保姆式店小二服务”。峄城区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突出“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的服务理念,解决企业所急所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企业家感受到政府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诚意,让他们敢于投资、乐于投资。
  近年来,峄城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行容缺受理,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打造“榴乡诉递精致版”,实现各类诉求“接诉即办”;率先推出商事登记“跨域通办”服务,实现1009个事项“一次办好”,707个事项“零跑腿”,118个事项“秒批秒办”。
  峄城区还健全完善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励机制,以增强企业家在峄城干事创业的信心。3月26日,峄城区专门召开“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推进会议暨惠企政策兑现奖励大会,表彰了10家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发放奖励资金100万元;为80家企业兑现2020年度各类惠企政策奖励资金595.465万元。
  同时,峄城相关部门通过微信群、政府网站、面对面等方式进行专项政策解读,实现普惠实施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让每个企业都能知晓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去年,峄城区仅在税收方面就兑现各类优惠减免5.5亿元。
多措并举汇聚发展动能
  “我们去年新上了3座玻璃钢化炉,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日前,山东榴园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田说。该公司专业从事玻璃深加工,拥有先进的磁控溅射镀膜玻璃和LOW-E(SUN-E)玻璃、平弯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大型双面磨等生产线,年可生产各种玻璃产品260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
  当前,峄城区“六大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正加速推进,更多的企业也在谋划着发展与未来,不断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把事业做大做旺,打造“百年老店”“百年企业”。
  近年来,峄城区按照枣庄市委、市政府“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的部署和全区“1371”总体工作思路,锚定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文旅康养和特色服务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导向,发挥“链长制”作用,推行“六个一”工作模式,统筹协调配置要素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3年末,“六大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时,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力争每年招引过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50亿元大项目不少于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