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创新里寻找模仿的影子

——漫谈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模仿秀”

2021-04-29 作者: 田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开玉畅

  大型模仿类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阔别七年再次回归大众视野,依旧火爆荧屏。这档综艺,由明星来模仿重现经典角色,留下了王祖蓝版“葫芦娃”、谢娜版“王熙凤”、贾玲版“梦露”等一系列“名场面”,这些“秀”平衡了经典与趣味,也用综艺手段巧解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不夸张地说,一切文化的创新,都有模仿的影子;而优秀的模仿,本身都隐含着对模仿对象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古代,对于如何“用模仿来致敬”“在传承中创新”,各领域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说来也蛮有趣味。
诗词领域的“追星”
  唐人葛清,堪称大诗人白居易的“挚爱粉”,痴迷到为了表达强烈的敬慕之情,竟将脖子以下的身体全部刺上了白的诗作,这就是放到当下,也能惊掉一众人的下巴。落到古代诗人们“追星”上,方式也挺直接——他们发挥专长、巧妙构思,在创作里灵活化用词句、在风格上搞“一脉相承”,甚至干脆拿出饱满的情感,一字一句地真挚表白……
  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说:“中学时我们学过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其实,文人间的相近、相互夸赞,大概也是他们的一种社交方式。古代文人通过赞扬、模仿、敬仰,也是在打造一个特殊的、甚至穿越历史的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他们的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自成对偶的千古绝唱,实际是“化用”。原版来自大文学家、南北朝诗歌骈文的集大成者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其中写道,“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年少成名的王勃,本就对庾信十分欣赏。而在写《滕王阁序》时,他先是磨墨数升,而后酣饮,再拉过被子蒙头大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觅得灵机,写下千古名句。二人的诗句使用相同的结构,均呈现出动静相宜的美感。不过,显然王勃描绘的场景更加开阔、气势更加恢弘。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评价这两句“句调雄杰,比旧为胜”。
  诗圣杜甫也视庾信为“偶像”。据统计,杜甫本人一生评价过80余位诗家,“好评”最多的就是庾信。他把十二分的崇敬表达得极为直白——“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初仕梁,而后奉命出使西魏,其间西魏发兵灭梁,庾信被迫留在北朝长达27年。亲睹故国灭亡,亲历改朝换代,相似的悲苦遭遇,令杜甫对庾信的作品心有戚戚,“哀伤同庾信”。这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诗歌创作。在立意、用词等方面,都能找到仿作、升华的痕迹。如庾信的《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中有“熊耳对双峰”,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中有“竹批双耳峻”。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并序)》中有“青袍如草,白马如练”,杜甫《至后》中有“青袍白马有何意”。如庾信的《侠客行》中有“惊花乱眼飘”,杜甫《朝雨》中写“江云乱眼飘”……
  我们山东老乡李清照在创作上有一贯的坚持。傲娇的她,有篇《词论》,把柳永、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等十几位词坛大咖的创作,批评了个遍,可唯独对晚唐诗人韩偓的诗作,颇为欣赏。韩偓的诗多辞藻华丽,悲而能婉,柔中带刚。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点绛唇·蹴罢秋千》,正是巧妙化用了韩偓的诗句。先有韩偓《懒起》中的“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后有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妙笔改造后,词作更加曲折委婉、层次鲜明,将伤春惜花、感叹年华之情表达得摇曳生姿。还有《点绛唇·蹴罢秋千》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也是模仿了韩偓的诗《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这是李清照模仿韩偓描写少女避开客人娇羞的模样,在李词中描写得更调皮灵动,可见李清照对韩偓诗作的喜爱。
  有珠玉在前,这些“追光”的后来者,往往实现了突破,甚至完成了情境、情感的重塑,在借鉴、仿作中,开一派新气象,成就流传千古的佳作。
“同人”作品
  时下,同人小说十分流行,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
  广义的“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屡见不鲜——白居易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之前,民间就已经在流传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长恨歌》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唐传奇的《长恨歌传》。到了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又被改编成多个剧种,演出经久不衰,还有《惊鸿记》《彩毫记》《磨尘鉴》等等。此外,《三国演义》算得上《三国志》的“同人”,《水浒传》可以说是《大宋宣和遗事》的“同人”,《西游记》也能讲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的“同人”……
  再扩大“同人”的外延,“梁祝化蝶”,与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深厚的渊源。《搜神记》是由东晋史官干宝搜集编纂而成,与写人的小说不同,这本书以描绘鬼、怪、神为主,记录人神、人鬼情,故事短小且耐人寻味,深受百姓喜爱。其中一则“王道平妻”故事讲述了一对男女暗生情愫,私定婚约,后受父母逼迫嫁到别人家,最终积怨而死。这情节与“梁祝”传说十分相似。再有“韩凭夫妇”的故事描述了一对夫妻被拆散,去世后二人坟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树枝、树根相互交错缠绕,树上有两只鸳鸯鸟在悲啼,这一结局与“梁祝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梁祝”升华得精巧,改变了前人过于悲伤的结局,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狐狸精”的故事在《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中都有记载,其形象远不同于当下的说法。《搜神记》中,“狐狸”的“人设”较为丰富,既有身材面容姣好的美女狐,也有“预言家”狐狸,还有能助人或害人的狐狸,还有有学识有文化的狐狸……创作者的脑洞大开,令读者啧啧称奇。而清朝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狐狸的形象更近似于人,在《搜神记》塑造的基础上,狐狸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能够像人一样生活,主导自己的情爱和行为。有专家认为,《搜神记》给了《聊斋志异》很大的启发,后者正是在致敬前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虚无缥缈的小说引向现实社会。
  《红楼梦》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最高峰,如此伟大,同样少不了对前人的“致敬”。《金瓶梅》中,潘金莲要除掉与西门庆有染的眼中钉蕙莲,挑唆孙雪娥对已处于困境中的蕙莲破口大骂,直接导致了后者的自寻短见——这个桥段是否有些眼熟?不错,这明显就是《红楼梦》里凤姐隔岸观火、借秋桐之手杀尤二姐的灵感来源嘛。如果对照两本书里的这两段描写,可以清楚地感到,曹雪芹这里对《金瓶梅》的亦步亦趋,不亚于今人张爱玲刚出道黄莺初啼时对《红楼梦》的无条件折服。
  “延续到今天,连影视作品里也有大量的致敬和模仿。”唐锡光说,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在作品里向李小龙致敬,陈凯歌会在作品里向科波拉致敬,张艺谋的电影会向黑泽明、新藤兼人或一些其他他所景仰的导演致敬。“怀揣敬意、赋予创意、取其精华,就能收获自我,甚至更上一层楼。”
技艺集成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技艺大国。洋洋大观的技艺宝库,正是踏历史的前浪而来。不论玉器、瓷器、古建筑,其所携的文化元素,展现出的超群技法,不过是无数次模仿、创新、升华的阶段性集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历朝历代的玉器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也采用前代的纹路加以装饰,更在模仿的基础上为之添彩。济南收藏爱好者杨国庭给记者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以阴刻线著称,多呈龙、凤、虎形状。汉玉则继承了这一前朝特点,加以镂空细琢,既精美又豪放。明清之际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家甚是爱玉,此期间仿古玉的数量也空前的多,兴起“做旧”之风,大量模仿前朝的玉佩等,但相比前朝做工更为精细,玉器也更精巧。
  说到青花瓷,或许大家立即想到其盛于明清,但其兴起于唐朝,在元代发展成熟。唐朝的青花瓷是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引进外来原料再供给外方市场,当时的青花瓷色彩过浓,白瓷也不够清透。元代则提高了白瓷技术,也有了后来著名的“元青花”。明清时期则继承了青花白瓷的基础,在青花上加以水墨技巧,更加潇洒飘逸,青花瓷的形态也更多样,常用于尊、盘。
  宏伟的宫殿,展大国气象。我国宫殿始于周代,盛于隋唐,建筑上多刻有龙凤、鸟兽等形象,其材料有木石铜铁等。历史更迭,修建宫殿的技艺也在不断传承、提升。这就不得不提“样式雷”,这是对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我们熟知的清代重要宫殿、皇陵、御苑等,几乎都出自雷氏家族。之前的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也提到了雷氏家族的精湛技术。雷氏家族对历代工匠技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建东陵、西陵时雷氏运用了明代十三陵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工艺;此外,雷氏家族对宋代以来沿袭的“斗拱”技艺进行改造,使之更加合理。曾有英国电视台在故宫专家的带领下,按比例复原故宫模型并模拟地震实验,当震级高达10.1级时,模型依旧屹立不倒,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斗拱。同时,雷氏家族也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艺。修建圆明园时,雷家运用了大量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正是通过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样式雷”的技艺誉满天下,成为典范。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开玉畅

  大型模仿类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阔别七年再次回归大众视野,依旧火爆荧屏。这档综艺,由明星来模仿重现经典角色,留下了王祖蓝版“葫芦娃”、谢娜版“王熙凤”、贾玲版“梦露”等一系列“名场面”,这些“秀”平衡了经典与趣味,也用综艺手段巧解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不夸张地说,一切文化的创新,都有模仿的影子;而优秀的模仿,本身都隐含着对模仿对象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古代,对于如何“用模仿来致敬”“在传承中创新”,各领域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说来也蛮有趣味。
诗词领域的“追星”
  唐人葛清,堪称大诗人白居易的“挚爱粉”,痴迷到为了表达强烈的敬慕之情,竟将脖子以下的身体全部刺上了白的诗作,这就是放到当下,也能惊掉一众人的下巴。落到古代诗人们“追星”上,方式也挺直接——他们发挥专长、巧妙构思,在创作里灵活化用词句、在风格上搞“一脉相承”,甚至干脆拿出饱满的情感,一字一句地真挚表白……
  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说:“中学时我们学过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其实,文人间的相近、相互夸赞,大概也是他们的一种社交方式。古代文人通过赞扬、模仿、敬仰,也是在打造一个特殊的、甚至穿越历史的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他们的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自成对偶的千古绝唱,实际是“化用”。原版来自大文学家、南北朝诗歌骈文的集大成者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其中写道,“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年少成名的王勃,本就对庾信十分欣赏。而在写《滕王阁序》时,他先是磨墨数升,而后酣饮,再拉过被子蒙头大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觅得灵机,写下千古名句。二人的诗句使用相同的结构,均呈现出动静相宜的美感。不过,显然王勃描绘的场景更加开阔、气势更加恢弘。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评价这两句“句调雄杰,比旧为胜”。
  诗圣杜甫也视庾信为“偶像”。据统计,杜甫本人一生评价过80余位诗家,“好评”最多的就是庾信。他把十二分的崇敬表达得极为直白——“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初仕梁,而后奉命出使西魏,其间西魏发兵灭梁,庾信被迫留在北朝长达27年。亲睹故国灭亡,亲历改朝换代,相似的悲苦遭遇,令杜甫对庾信的作品心有戚戚,“哀伤同庾信”。这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诗歌创作。在立意、用词等方面,都能找到仿作、升华的痕迹。如庾信的《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中有“熊耳对双峰”,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中有“竹批双耳峻”。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并序)》中有“青袍如草,白马如练”,杜甫《至后》中有“青袍白马有何意”。如庾信的《侠客行》中有“惊花乱眼飘”,杜甫《朝雨》中写“江云乱眼飘”……
  我们山东老乡李清照在创作上有一贯的坚持。傲娇的她,有篇《词论》,把柳永、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等十几位词坛大咖的创作,批评了个遍,可唯独对晚唐诗人韩偓的诗作,颇为欣赏。韩偓的诗多辞藻华丽,悲而能婉,柔中带刚。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点绛唇·蹴罢秋千》,正是巧妙化用了韩偓的诗句。先有韩偓《懒起》中的“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后有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妙笔改造后,词作更加曲折委婉、层次鲜明,将伤春惜花、感叹年华之情表达得摇曳生姿。还有《点绛唇·蹴罢秋千》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也是模仿了韩偓的诗《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这是李清照模仿韩偓描写少女避开客人娇羞的模样,在李词中描写得更调皮灵动,可见李清照对韩偓诗作的喜爱。
  有珠玉在前,这些“追光”的后来者,往往实现了突破,甚至完成了情境、情感的重塑,在借鉴、仿作中,开一派新气象,成就流传千古的佳作。
“同人”作品
  时下,同人小说十分流行,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
  广义的“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屡见不鲜——白居易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之前,民间就已经在流传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长恨歌》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唐传奇的《长恨歌传》。到了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又被改编成多个剧种,演出经久不衰,还有《惊鸿记》《彩毫记》《磨尘鉴》等等。此外,《三国演义》算得上《三国志》的“同人”,《水浒传》可以说是《大宋宣和遗事》的“同人”,《西游记》也能讲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的“同人”……
  再扩大“同人”的外延,“梁祝化蝶”,与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深厚的渊源。《搜神记》是由东晋史官干宝搜集编纂而成,与写人的小说不同,这本书以描绘鬼、怪、神为主,记录人神、人鬼情,故事短小且耐人寻味,深受百姓喜爱。其中一则“王道平妻”故事讲述了一对男女暗生情愫,私定婚约,后受父母逼迫嫁到别人家,最终积怨而死。这情节与“梁祝”传说十分相似。再有“韩凭夫妇”的故事描述了一对夫妻被拆散,去世后二人坟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树枝、树根相互交错缠绕,树上有两只鸳鸯鸟在悲啼,这一结局与“梁祝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梁祝”升华得精巧,改变了前人过于悲伤的结局,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狐狸精”的故事在《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中都有记载,其形象远不同于当下的说法。《搜神记》中,“狐狸”的“人设”较为丰富,既有身材面容姣好的美女狐,也有“预言家”狐狸,还有能助人或害人的狐狸,还有有学识有文化的狐狸……创作者的脑洞大开,令读者啧啧称奇。而清朝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狐狸的形象更近似于人,在《搜神记》塑造的基础上,狐狸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能够像人一样生活,主导自己的情爱和行为。有专家认为,《搜神记》给了《聊斋志异》很大的启发,后者正是在致敬前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虚无缥缈的小说引向现实社会。
  《红楼梦》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最高峰,如此伟大,同样少不了对前人的“致敬”。《金瓶梅》中,潘金莲要除掉与西门庆有染的眼中钉蕙莲,挑唆孙雪娥对已处于困境中的蕙莲破口大骂,直接导致了后者的自寻短见——这个桥段是否有些眼熟?不错,这明显就是《红楼梦》里凤姐隔岸观火、借秋桐之手杀尤二姐的灵感来源嘛。如果对照两本书里的这两段描写,可以清楚地感到,曹雪芹这里对《金瓶梅》的亦步亦趋,不亚于今人张爱玲刚出道黄莺初啼时对《红楼梦》的无条件折服。
  “延续到今天,连影视作品里也有大量的致敬和模仿。”唐锡光说,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在作品里向李小龙致敬,陈凯歌会在作品里向科波拉致敬,张艺谋的电影会向黑泽明、新藤兼人或一些其他他所景仰的导演致敬。“怀揣敬意、赋予创意、取其精华,就能收获自我,甚至更上一层楼。”
技艺集成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技艺大国。洋洋大观的技艺宝库,正是踏历史的前浪而来。不论玉器、瓷器、古建筑,其所携的文化元素,展现出的超群技法,不过是无数次模仿、创新、升华的阶段性集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历朝历代的玉器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也采用前代的纹路加以装饰,更在模仿的基础上为之添彩。济南收藏爱好者杨国庭给记者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以阴刻线著称,多呈龙、凤、虎形状。汉玉则继承了这一前朝特点,加以镂空细琢,既精美又豪放。明清之际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家甚是爱玉,此期间仿古玉的数量也空前的多,兴起“做旧”之风,大量模仿前朝的玉佩等,但相比前朝做工更为精细,玉器也更精巧。
  说到青花瓷,或许大家立即想到其盛于明清,但其兴起于唐朝,在元代发展成熟。唐朝的青花瓷是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引进外来原料再供给外方市场,当时的青花瓷色彩过浓,白瓷也不够清透。元代则提高了白瓷技术,也有了后来著名的“元青花”。明清时期则继承了青花白瓷的基础,在青花上加以水墨技巧,更加潇洒飘逸,青花瓷的形态也更多样,常用于尊、盘。
  宏伟的宫殿,展大国气象。我国宫殿始于周代,盛于隋唐,建筑上多刻有龙凤、鸟兽等形象,其材料有木石铜铁等。历史更迭,修建宫殿的技艺也在不断传承、提升。这就不得不提“样式雷”,这是对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我们熟知的清代重要宫殿、皇陵、御苑等,几乎都出自雷氏家族。之前的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也提到了雷氏家族的精湛技术。雷氏家族对历代工匠技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建东陵、西陵时雷氏运用了明代十三陵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工艺;此外,雷氏家族对宋代以来沿袭的“斗拱”技艺进行改造,使之更加合理。曾有英国电视台在故宫专家的带领下,按比例复原故宫模型并模拟地震实验,当震级高达10.1级时,模型依旧屹立不倒,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斗拱。同时,雷氏家族也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艺。修建圆明园时,雷家运用了大量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正是通过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样式雷”的技艺誉满天下,成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