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披星戴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程钊:只为黄台站改“最后一战”

2021-04-19 作者: 常青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常青 实习生 蒋帅

  4月13日下午2时,记者见到中铁十局一公司黄台联络线第一项目部的项目经理程钊时,他晒得黝黑的面容还难掩疲惫。就在12日上午9点40分,历经六个小时的“千人会战”,由中铁十局承建的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简称黄台联络线)黄台站改工程圆满完成施工。
  黄台站改工程是黄台联络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黄台联络线建设的关键一环。“站场改造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既有设备陈旧,需要更新;二是新线路要接过来。只有黄台站改完成,后续黄台联络线才有条件引入,这是前提。”程钊介绍。改造后的黄台站不仅为实现济南站与济南东站直通更进一步,也为后续黄台联络线接入胶济铁路提供了条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最后一场“千人会战”看似耗时6小时,实则前期需要大量准备工作作为支撑,项目部特地制定了“决战40天”计划。这40天来,程钊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为上午的三级要点施工作准备,晚上开完碰头会,往往零点以后才睡下。“少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程钊回忆道。这段时间里,他每天要接打近300个电话,微信步数常常接近4万步。
  黄台站改工程时间紧,体量大,任务重,立体交叉作业多,施工人员数量庞大,更是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在最后40天内,还有多个瓶颈工程等着程钊带领大家去解决。
  谈到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程钊说:“施工工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材料供应上出了问题,或者受地方阴雨天气、交通情况的影响,中间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续的工期,所以要不断地去协调、解决问题。”作为项目的管理层,程钊一方面要考虑到工程“前线”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工人们解决好生活、后勤等方面的问题,保卫项目的“大后方”。“时间真的不够用。”这是程钊最大的感受。
  为了4月12日最后一场“会战”的顺利完成,程钊把平日的每一次施工都当成“演练”。不仅注重在平日就对工人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还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要把责任明确到个人,让大家都认识到这次工程的复杂性。”程钊说,“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为了尽量减少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黄台站改的“决胜六小时”特地选在铁路运行的“天窗”时段,从凌晨3点40分开始,到上午9点40分结束。程钊表示:“6个小时必须准时完成施工,否则会对铁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这是不能允许的。”
  和程钊搭班子的项目书记曾祥斌谈起程钊时说道:“他是我们这儿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三十出头就能干到项目经理,靠的就是他的务实、严谨,甚至与年龄不相匹配的老成。40天连续作业,他不但能坚持,还能坚持做到最好。”在曾祥斌眼里,“少年老程”是真的少年老成。
  今年是1989年的“少年老程”走上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刚毕业那会,他还是最基层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蜕变,2017年晋升为项目的总工程师。说起自己职业生涯的“跨步”,程钊表示现在的自己仍在学习中:“原先我是纯业务型的,平日干起活来考虑的也比较窄,该做的工作做完、做好,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但是做管理的时候不行,项目的整个运行,资金成本压力、安全质量管控压力、工期进度压力、环境环保问题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这些都要慢慢适应。”
  回想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程钊向记者说起自己在省内承建的第一个项目——济南“灯泡线”工程(全称济南枢纽北环线至济西站上行场新建联络线工程),这是济南首个环形高架铁路。从开始的现场勘察、牵头做施工计划、到后来的材料储备……刚成为总工的他,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亲身参与。“现在我还记得,项目通车前我跟着火车把这条线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回想着过往几年的付出,觉得一切都值。”
  为了工作,程钊牺牲了大部分陪伴家人的时光。虽然家在济南,但最近40天吃住都在公司,基本没有进过家门。家中孩子才两岁,即便生病,他都很难陪伴在身边。说起孩子,程钊有些心酸地说:“儿子见着我都不怎么亲了,还一个劲儿把我往外推。”
  黄台站改的项目结束了,但是黄台联络线的后续工程还在进行,“下一步就要进行胶济线的第二次改造。”采访期间,程钊的工作电话还在不断响起,他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因为黄台站改的顺利结束而按下“暂停键”,接下来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除了程钊以外,还有许多工程一线人员都在为了这个城市更加便捷的交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结束采访时,黄台联络线的工地上,五台泵车正在加紧工作,预计将连续三天三夜浇筑成四千方混凝土。无数如程钊一般的建设者,还在为下一个工程节点努力着。
  □ 本报记者 常青 实习生 蒋帅

  4月13日下午2时,记者见到中铁十局一公司黄台联络线第一项目部的项目经理程钊时,他晒得黝黑的面容还难掩疲惫。就在12日上午9点40分,历经六个小时的“千人会战”,由中铁十局承建的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简称黄台联络线)黄台站改工程圆满完成施工。
  黄台站改工程是黄台联络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黄台联络线建设的关键一环。“站场改造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既有设备陈旧,需要更新;二是新线路要接过来。只有黄台站改完成,后续黄台联络线才有条件引入,这是前提。”程钊介绍。改造后的黄台站不仅为实现济南站与济南东站直通更进一步,也为后续黄台联络线接入胶济铁路提供了条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最后一场“千人会战”看似耗时6小时,实则前期需要大量准备工作作为支撑,项目部特地制定了“决战40天”计划。这40天来,程钊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为上午的三级要点施工作准备,晚上开完碰头会,往往零点以后才睡下。“少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程钊回忆道。这段时间里,他每天要接打近300个电话,微信步数常常接近4万步。
  黄台站改工程时间紧,体量大,任务重,立体交叉作业多,施工人员数量庞大,更是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在最后40天内,还有多个瓶颈工程等着程钊带领大家去解决。
  谈到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程钊说:“施工工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材料供应上出了问题,或者受地方阴雨天气、交通情况的影响,中间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续的工期,所以要不断地去协调、解决问题。”作为项目的管理层,程钊一方面要考虑到工程“前线”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工人们解决好生活、后勤等方面的问题,保卫项目的“大后方”。“时间真的不够用。”这是程钊最大的感受。
  为了4月12日最后一场“会战”的顺利完成,程钊把平日的每一次施工都当成“演练”。不仅注重在平日就对工人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还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要把责任明确到个人,让大家都认识到这次工程的复杂性。”程钊说,“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为了尽量减少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黄台站改的“决胜六小时”特地选在铁路运行的“天窗”时段,从凌晨3点40分开始,到上午9点40分结束。程钊表示:“6个小时必须准时完成施工,否则会对铁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这是不能允许的。”
  和程钊搭班子的项目书记曾祥斌谈起程钊时说道:“他是我们这儿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三十出头就能干到项目经理,靠的就是他的务实、严谨,甚至与年龄不相匹配的老成。40天连续作业,他不但能坚持,还能坚持做到最好。”在曾祥斌眼里,“少年老程”是真的少年老成。
  今年是1989年的“少年老程”走上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刚毕业那会,他还是最基层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蜕变,2017年晋升为项目的总工程师。说起自己职业生涯的“跨步”,程钊表示现在的自己仍在学习中:“原先我是纯业务型的,平日干起活来考虑的也比较窄,该做的工作做完、做好,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但是做管理的时候不行,项目的整个运行,资金成本压力、安全质量管控压力、工期进度压力、环境环保问题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这些都要慢慢适应。”
  回想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程钊向记者说起自己在省内承建的第一个项目——济南“灯泡线”工程(全称济南枢纽北环线至济西站上行场新建联络线工程),这是济南首个环形高架铁路。从开始的现场勘察、牵头做施工计划、到后来的材料储备……刚成为总工的他,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亲身参与。“现在我还记得,项目通车前我跟着火车把这条线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回想着过往几年的付出,觉得一切都值。”
  为了工作,程钊牺牲了大部分陪伴家人的时光。虽然家在济南,但最近40天吃住都在公司,基本没有进过家门。家中孩子才两岁,即便生病,他都很难陪伴在身边。说起孩子,程钊有些心酸地说:“儿子见着我都不怎么亲了,还一个劲儿把我往外推。”
  黄台站改的项目结束了,但是黄台联络线的后续工程还在进行,“下一步就要进行胶济线的第二次改造。”采访期间,程钊的工作电话还在不断响起,他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因为黄台站改的顺利结束而按下“暂停键”,接下来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除了程钊以外,还有许多工程一线人员都在为了这个城市更加便捷的交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结束采访时,黄台联络线的工地上,五台泵车正在加紧工作,预计将连续三天三夜浇筑成四千方混凝土。无数如程钊一般的建设者,还在为下一个工程节点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