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 “领跑” 全国

2021-0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十三五”成就巡礼
  □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
  本报威海讯 “十三五”期间,威海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相继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获批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近年来,威海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的发展思路,加速聚集科技、人才、资金和项目等资源要素,统筹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倡导新兴产业用海,提高用海生态门槛,鼓励海域资源向高水平龙头企业集中,推进海域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威海还积极发展绿色渔业、高效渔业,打造了绿色养殖新模式,规划了总面积100多万公顷的生态养殖区,建成5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5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5家,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成功创建了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市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8万公顷,国内首座无人智能深远海养殖试验平台建成投产,海洋牧场的“威海模式”全国领先。
  “十三五”期间,威海加速布局涉海科技创新平台,11所驻威高校围绕威海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发展了涉海学科,引进成立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和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聘请13位院士专家成立了海洋发展院士顾问团,创建了32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全省最多。重点培育了海洋生物、海洋信息和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涉海企业,全市涉海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超过100家。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公共平台、产业孵化集聚等项目32个,海洋生物多肽提取、贝类骨科新材料、水下自主航行器和海洋工程装备碳纤维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产值超过13%。
  五年来,威海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1%。全市年产海产品270多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食品产业全国最大,金枪鱼和鱿鱼等单品精深加工能力亚洲最大。目前,威海的远洋渔船达361艘,占全省67%、全国14%,功率数全国第一;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1处;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海参和鲍鱼产量均居全国第二,牡蛎产量全国第三,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十三五”期间,威海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条例》,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湾长制,建成海洋与渔业保护区30多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保护区数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实施了“蓝色海湾”“生态岛礁”整治修复工程,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全国领先;建设了人工鱼礁2600多公顷,累计放流渔业苗种140多亿单位,海蜇、对虾和梭子蟹等生物资源已形成稳定渔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