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

青岛市李沧区养老食堂探索“中心厨房+助老餐点”服务新模式

有了集中配餐,生活更加舒坦

2021-01-07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囗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丁 之

  炸鱼、红烧鸭块、蒜苗炒鸡蛋、茭瓜……1月5日11时,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少山社区助老餐点,热腾腾的饭菜一出锅,在此等候的老人们就赶紧上前点起餐来。
  家住附近的72岁老人陈秀华是少山社区助老餐点的常客,餐点开业以来,她和老伴每天中午都早早就来到这里,8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两素一汤一面食。在食堂内墙上,有一块写着“爱心午餐”的板子写明:满60岁的李沧户籍居民需要付8元钱,低保、特困家庭老人每餐只收2元钱,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享受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是青岛97%以上老年人的选择,不用自己动手买菜做饭,花几元钱就能在家门口的食堂里吃上可口的饭菜,是多数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模式。而像少山社区助老餐点这样的食堂,李沧区共有63个,遍布全区11个街道,日均就餐老人1900人左右,解决了社区众多独居、孤寡、病残等特殊群体的老人就餐问题。
  不过,在建设助老食堂过程中,不少社区遇到了场地和运营成本的问题,由于饭菜价格低,一些社区助老食堂难抵运营成本。“跟外面的饭店相比,食堂的菜品质量一点儿也不差,经济实惠。但是运营一个助老大食堂,至少需要4个工作人员,人工成本每月就需要近万元,因此单纯靠饭菜根本无法维持食堂运营。”李沧区民政局养老办负责人宋伟说,一些社区成立由社区党员为代表的志愿者队伍,在大食堂提供义务帮厨,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但要实现持续性的良好运行,需要建立持续的机制,缩减成本。为此,李沧区采取“中心厨房+助老餐点”模式,对社区助老食堂实施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运营。日前,李沧区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为老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区63处助老餐点中探索实施“中心厨房+助老餐点”服务模式,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大酒店集中配餐的形式,来降低运营成本。
  如今,有了中心厨房,不用每个餐点都配备厨师了,而是由5个中心厨房对所有的助老餐点进行辐射,开启配送餐服务。“中央厨房统一制作成半成品,往各个社区助老大食堂配餐,既能保证食品质量,同时集中采购又能降低食材成本,人工成本也得以减少。”青岛国际院士港五洲四又美味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键锋说。
  少山社区助老餐点就是一个中心厨房,可为李村街道10个社区提供为老助餐服务。记者留意到,餐点55平方米的两间屋子,窗明几净,屋内整洁。10点40分,九菜一汤准时出锅,分别配送至其他助老餐点。
  除了解决用餐问题,助老大食堂还成为老人们社交的好去处。家住兴华路街道东昌社区居民胡延森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律了,他每天中午到助老大食堂就餐,饭后大家一起在小区里转一圈,然后才回家午休。
  目前,李沧区的助老大食堂主要采取非营利性、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政府对助老大食堂的房屋租赁以及人工、水、电、燃气,给予相应补助,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送餐也据实补助。“有了政府托底,社区可以不为食堂运营成本发愁,心里也排除了不少顾虑。”宋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