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心理敞亮工程”社会治理从“心”出发

胶州打造15分钟心理服务圈

2020-10-14 作者: 白晓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白晓
  
  胶州市聚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创新实施“心理敞亮工程”, 社会治理从“心”出发,由“心”而治,开创了一条具有胶州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社会心理服务
全方位、广覆盖

  “您好,这里是‘心语’热线。”9月28日上午,在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心语”热线接听室里,胶州市第八中学心理教师薛菲忙得没喝一口水,一连接听了11个电话。
  “每一条记录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可能是一个焦头烂额的妈妈,也可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老师。”薛菲翻阅着热线接听记录本,上面是3000多条密密麻麻的记录。
  目前,胶州市106所中小学校均建立星级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语热线”,共有60多名心理教师加入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
  据悉,胶州市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已在教育、医疗、信访、民政等系统点状布局心理咨询室205处,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
  胶州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实事工程,投资1375万元,搭建市、镇、村三级政府平台。在市级,依托市心理康复医院设立“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镇级,高标准打造建设12处心理服务中心;在村级,选择基础条件好的48个中心社区,布局建设心理咨询室,辐射服务周边村庄,坚持“一村一心理咨询师”,为876个村(居)均配备联村心理咨询师,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构建起全方位、广覆盖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15分钟心理服务圈。
  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胶州市还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发展会员689人,培育发展15家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
梯队化培育
心理服务人才

  在胶州文化馆的排练大厅,“邻里艺术团”的演员们正排练一段秧歌舞蹈。这样的节目,大多是志愿者带着群众自编自演,将移风易俗、邻里故事等通过快板、小品、戏曲等艺术形式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如今,除文化串门外,志愿者们还担负起了心理疏导的服务。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田智群告诉记者:“志愿者们的热情特别高,既满足老百姓求知求富,也帮助群众减压减负!”
  据介绍,胶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队”12支,招募志愿者1217人,常态化开展心理服务“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送温暖活动,累计提供志愿服务6.5万小时,叫响了“心理服务、天天在线”志愿服务品牌。
  同时,胶州市支持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目前,该市医疗机构拥有精神专业注册医师55名。制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三千人计划”,先后组织三期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累计培训5620人。
  通过梯队化培育,目前,胶州市共有2757人具备心理咨询资质,占该市总人口的3‰。在疫情防控中,胶州组建起由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精神心理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56人组成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为民提供全天候、无缝隙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构建全链条
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平安胶州建设的重要抓手,胶州市构建预防为前端、疏导为中端、干预为末端的全链条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胶州实施“生命全程陪伴计划”,将社会心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婚前、婚后、产前、产后、婴幼儿、学生、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等9个关键时期,提前介入、主动沟通,纾解不良心理状态,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事)件。
  目前,胶州市已有2/3的人口接受心理健康普查,建成覆盖15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跟踪预警式心理档案。该市人均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比例从2016年的1.25%提高到现在的11.9%。
  胶州还把心理危机干预引入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和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坚持有访必接、有需必复,采用倾听法、心理咨询共情法、积极关注等心理技术手段,以真心换真情,先后与2000多名信访诉求人员促膝交谈,用沟通打开心结,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68起,占该市重点信访案件的48.6%。疫情期间开通的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共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测评1.5万余次,有效提升了全体市民的心理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