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鼎新电子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在传统制造业中寻觅新机遇——

从“酒瓶”到“药瓶”的惊艳跳跃

2020-10-13 作者: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一家成立50年的传统玻璃制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生存,但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几经波折仍峰回路转。新冠疫情冲击下,企业再次遇到严峻挑战,最终在日照市派“四进”工作组的帮助下,从酒瓶生产商一跃成为国内知名药厂的药瓶供应商。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栗晟皓

  10月10日,位于日照经济开发区的山东鼎新电子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的玻璃瓶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电熔炉内热浪滚滚,火红的玻璃熔浆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成为晶莹剔透的玻璃瓶。
  “受疫情影响,国内同行业1到8月份产值下降35%,我们却增长了30%。”公司副总裁郑阳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山东鼎新电子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日照玻璃厂,从事玻璃制品的生产经营已有50年。起初,公司靠生产玻璃浮漂起家,之后转型生产啤酒瓶、白酒瓶。
  “酒瓶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特别是啤酒瓶的利润率只有5%左右,遇到市场不景气,全厂都堆满了酒瓶子,有时一刮大风,就会有很多酒瓶破碎。”郑阳说。
  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才能发展。后来,企业转产用来出口的高档洋酒瓶,利润率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几年前,企业又抓住化妆品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生产化妆品瓶系列产品。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品种7000余个,仅各类化妆品瓶年产量就达20亿只,是全球最大的高档化妆品甲油玻璃瓶生产基地。同时,从2005年开始,鼎新开始研发中硼玻璃,用于生产出口的食品容器。15年时间,企业先后投入1.8亿元,生产的耐高温模制特种玻璃食品容器受到国外客户的欢迎。
  就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之时,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企业浇了一盆冷水。“玻璃生产需要连续作业,但年初大批工人无法及时返厂,30多条生产线无人值守,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灿灿的玻璃浆白白流掉,生产订单无法及时交付,还要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郑阳说。
  一边是大量订单积压,一边是员工到岗人数不足。一筹莫展之际,日照市派“四进”工作组第23组进驻,为企业送来了复工复产的政策“甘霖”。对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在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落实社保缓缴、减免、转移,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资金数百万元。工作组多次帮助企业协调办理跨省通行证,保证了生产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产品的按时发货。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企业招聘各类人才200余人,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
  然而,祸不单行。由于国外疫情的蔓延,40余个国家宣布限制进口我国生产的玻璃瓶。而此前鼎新公司的产品出口量占比高达60%,致使产品大量积压,成品仓库内“瓶”满为患,大量资金被占用。
  生死存亡之际,工作组与企业商讨后,一致认为加大开发国内客户的力度、打通“内循环”是消化积压产品的必由之路。在工作组组长、市社保中心副主任厉建海的牵线搭桥下,位居国内医药百强企业前8位的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伸来了橄榄枝。
  可要想赢得这样的优质客户,并非一蹴而就。“首先,需要客户对产品进行多项指标的化验检测,全部合格以后,再对企业的生产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地考核,判定为合格供应商以后,才能允许供货,周期比较长。”市派“四进”23工作组联络员王政之介绍。
  在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对鼎新提供的药瓶样品加班加点检测,并及时派出验厂小组对企业进行实地考核。整个过程用时仅1个月,随后便签订了首批6万只药用玻璃瓶的供货合同,这是鼎新生产的药瓶首次发往国内知名制药厂。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公司被齐鲁制药认定为合格供应商,这相当于为我们开出了一张进入国内其他制药企业的通行证。”郑阳说。7月以来,鼎新与国内其他药厂签订的药用玻璃瓶供货合同逐渐增多,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企业实现了涅槃重生。
  更令人振奋的是,齐鲁制药的技术人员在对鼎新进行现场考察时还发现,该公司耗时15年、投资1.8亿元研发的耐高温模制特种玻璃,属于国际先进的高端药用中硼玻璃,可用于制作高端药瓶。而由于该种产品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国内玻璃生产企业鲜有涉及。于是,齐鲁制药把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免费提供给鼎新使用,帮助其申请生产许可证,快速完成中硼特种玻璃药瓶的生产。
  如今,鼎新从一个以日用玻璃生产为主的企业,一跃成为以药用玻璃生产为新增长点的业内黑马。“目前,我们订购的生产中硼特种玻璃药瓶的电熔炉和生产线建设材料已经到位,下个月底就能建成投产了!”郑阳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