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十一”黄金周的指标性意义

2020-10-12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 盛 刚

  ■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节日经济”或“旅游经济”,“热络”也不仅在一时,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活跃度。“十一”黄金周的火爆虽然发生在当下,但之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整体经济不断向好已为其埋下伏笔,进入10月,节假日集中发力加速服务业复苏只是顺理成章
  刚刚过去的八天“双节”长假,全球见证了中国复苏活力。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十一”黄金周,中国旅游市场显现浓浓暖意,消费市场也是购销两旺。这是中国经济稳步回暖的重要指标,也是对中国防疫成果的最好肯定,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能。
  “十一”黄金周历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更是如此。中国旅游消费市场恢复如何?数据提供了最好佐证。今年国庆八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国庆档观影总票房累计超39.5亿元,总观影人次近亿,为历年黄金周次高水平。
  在中国旅游市场恢复之快令世界惊诧之时,中国也有理由自豪:无论是与去年国庆节假期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的同比,还是与“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假期恢复程度的环比,这个黄金周数据的“含金量”都很可观。事实上,依托国内超级大市场,我国旅游经济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旅游消费信心全面恢复,旅游发展潜力全面释放。
  众所周知,疫情对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冲击,但无论从哪方面说,旅游业都是受冲击最早、重启复苏最晚的。因此,旅游业怎样恢复,便成为观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走势的最佳视角。可以说,“十一”旅游人流高涨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
  说到底,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节日经济”或“旅游经济”,“热络”也不仅在一时,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活跃度。旅游业也不只是游山玩水进馆,还与餐饮、娱乐、影视、交通、展览等息息相关,要靠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数字经济来推动。总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十一”黄金周的火爆虽然发生在当下,但之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整体经济不断向好已为其埋下伏笔,进入10月,节假日集中发力加速服务业复苏只是顺理成章。
  在长假开启的前一天——9月30日,经济先行指标出炉:9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5%,前值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5.9%,前值55.2%。制造业PMI实现连续7个月扩张。非制造业PMI则创下年内新高。9月制造业PMI指数表明,在疫情、汛情的冲击相继消退之后,制造业供、需都在加速改善,不但新出口订单首次站回荣枯线,显示外需向好,而且小型企业指数也站上荣枯线,意味着就业将趋于改善。再叠加服务业PMI高景气度,预示此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消费将成为四季度经济上行的重要增量。因此,我国经济已走在全面复苏的路上。
  “十一”黄金周的指标性意义,不只在于见证了旅游市场的复苏,发出了经济全面恢复的信号,还检验了抗疫的成效。一个基本事实是,不能处理好经济活力和社会安全之间的平衡,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就没有保障。而疫情以来,中国经济恢复、市场需求提振和消费信心的强化,均建立在兼顾防疫的基础上。本次黄金周,人潮汹涌,购销两旺,活而有序的背后,是各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正是有了各种精准防疫举措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力”,才确保了长假“安全不放假”,才让众多游客过了个好节。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今年“十一”黄金周的市场繁荣,固然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体现,但强劲的内需也意味着更强劲的进口需求,意味着消费增长会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传递到世界各地。这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也会进一步提振世界经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