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心学里的人文精神

2020-09-15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在阳明后学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中,“满街圣人”是主要问题之一。著名阳明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吴震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王阳明先生有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另一方面,阳明先生本人的阐释很微妙又很复杂。而正是阳明学这方面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和加速了儒家学说的世俗化、民间化进程,从而深刻影响到晚明时期的文化风尚和社会风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学就是教人如何成圣成贤的。孔子的门人要称孔子为圣人,孔子自己表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去世后,子张、子贡等几位弟子马上就把他称为圣人。实际上,孔子圣人化的完成,一直要到孟子那个时代。在《孟子》中,有许多孔子门人把孔子称为圣人的记载。
  圣人这个概念,孟子、荀子都有过讨论。孟子有一个定义,“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在孟子的基础之上加了一句话,“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既是完备的道德人格的一种存在,又是统领天下的一国之君。另外,孟子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讲过“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见,虽然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但是在成圣成贤的问题上,两人观点是一致的。他们告诉大家,只要通过日常生活中道德的实践的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就像圣人一样完备的人格,这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如果放弃了这样的观点,那就称不上是儒家学说。因此,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荀子也好,都非常强调如何成就圣人的人格。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两汉、魏晋隋唐时期有所沉寂。到宋代,这个问题重新放到台面上来,重新走到了当时思想舞台的中央。这方面,功劳最大的就是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家的开创者,周敦颐曾经提出过“圣可学”,并把“圣可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传授给弟子“二程”,即程颢、程颐。在程颐的传述之下,“圣可学”变成了六个字“圣人可学而至”。“圣人可学而至”这六个字,对宋元明清时期儒学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巨大的影响。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甚至在少年时代,刚刚开始励志读书,就立下了成为圣人的志向。
  比如说,北宋思想家张载曾有记载,说二程还没有拜周敦颐为师之前一年,即15岁的时候(他们拜周敦颐为师是16岁),已经立志成圣。再说王阳明,11岁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曾经问老师,读书的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就是为了考中功名,服务社会,光宗耀祖。王阳明则表示,自己读书是为了成就圣贤。这件事在明朝思想家钱德洪著《王阳明年谱》中有记载。
  那么,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可不可以成圣?一般说来,一个凡人有这样的想法,会被认为是狂妄、莫名其妙、自不量力。但是,儒家并不这么认为。从儒家立场来说,一个凡人当然可以成就圣人,叫作“即凡成圣”,当然,这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而且成就的过程会相当漫长,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目标。用儒家的学说来讲,叫作“优入圣域”。
  到了阳明后学这里,关于这个问题又是持什么观点呢?可以从王阳明和他的两个弟子王艮、董沄的故事中来观察。王艮是泰州学派创始人。董沄,号萝石,年龄比王阳明还大,也拜在王阳明门下。有一天,王艮到街上游玩,回来后,阳明先生问:游何见?王艮回答:看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听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看你倒是圣人。阳明先生这么说,是对王艮作了一番“敲打”,因为王艮身上有一种狂者气质,阳明先生借此告诫,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其实心里想的是其他人看你是圣人,不能如此太过狂妄和过分。那么,这个“敲打”是不是意味着王阳明不认同“满街人都是圣人”的观点呢?非也。接下来,董沄出去游玩,回来后,王阳明问了同样的问题,对于老师“游何见”的提问,董沄回答:我今天碰见一件奇怪的事情,很奇怪,想不通,因为见到满街人都是圣人。这个回答跟王艮一模一样。但是,对于董沄的回答,王阳明却表示,满街人都是圣人,这哪里算是奇怪的事呢?“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显然,对王艮、董沄同样“满街人都是圣人”的说法,王阳明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表明了王阳明内心真实的想法?应该说,他对董沄的回答肯定是真的。当然,这里必须说明,他对王艮的回答,同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也就是说,两个都对,就看从什么角度去理解。
  满街人都是圣人,从理论上讲如何可能呢?王阳明强调“良知良能”,认为在这方面“愚夫愚妇”跟圣人是一模一样的,即一般老百姓心中的良知良能,跟千余年前的孔子、孟子的良知良能是一模一样的。王阳明还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无论圣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阳明必然得出满街人都是圣人的结论了。此外,王阳明的诗中还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等,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些思想为阳明后学所继承和发展,传播非常广泛,比如王艮、董沄、王畿、李贽、罗汝芳等,提出了“圣凡平等”“圣愚一律”“常人本是圣人”“圣人即是常人”等观点,罗汝芳更是主张“举世皆圣人”。
  由阳明学在这个问题上的继承与发展可见,圣凡问题是儒学也是哲学问题,更是宗教所关心的一个根本问题,儒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时,儒学通过阳明心学的传播,通过“满街人都是圣人”“个个人心有仲尼”等圣凡平等思想的传播,加速了儒家学说的世俗化、民间化。晚明时期,世俗人文主义的兴起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从而导致对知识权威、外在规范权威的打破和颠覆,这正体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