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昌乐县红河镇用扶贫“绣花功”,交出高质量“脱贫账”——

“关键小事”暖人心

2020-07-30 作者: 杨国胜 张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鹏
    本报通讯员 丛清洁 张静

  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贾家成官村,7月23日,沿红砖砌成的干净“扶贫小道”走到门前,66岁的房主贾庆远正在水泥台边为栀子花收拾败叶。雨水刚过,红砖愈加鲜艳。栀子花开五朵,香气宜人。
  “户户通建设时,村里给铺了这条小道,雨天出入都不沾泥。”贾庆远说。院中,靠近西墙的一块地被开垦成了小菜园,青椒、豆角、茄子、小葱等都是扶贫干部帮忙种的。
  贾庆远体弱多病,妻子患有智力残疾。谈起以前的生活环境,贾庆远连连摇头,“土打的墙体,屋顶下雨漏水,一侧墙体还塌了一块。孩子回家没地方学习。”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015年,贾庆远家迎来了第一次硬件改造:危房翻盖一新,还建了南屋和厕所。去年,红河镇为贾庆远等贫困户再次提升家居品质,送来排椅、茶几、煤气灶台、碗橱等家具设施。
  家里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加之庭院菜园管理得当,贾庆远家被评为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因卫生保持得好,还获得了奖励,得到了水桶、扫把等几件环卫用品。
  客厅墙壁上,挂着一个“精准扶贫暖心包”。打开暖心小包,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材料犹如手风琴般拉伸开来:户口材料、住院病例、扶贫小卡片等清晰明了。
  茶几下的“小药箱”里装得满满的,都是治疗高血压、感冒发烧等的基本药物。“这都是家庭医生每次带来的。”贾庆远家是“因病致贫”,为有效解决难题,红河镇探索建立县医、镇医、村医“三师共管”机制,划片包靠,上门诊疗,变“被动求医”为“主动送医”。
  红河镇瞅准群众“烦心事”“揪心事”,统筹落实教育、医疗、民政、社保等各项政策,凡是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实有的收入,项项有支撑,件件有证明。贾庆远一家三口除了都享受着低保,每个人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尽享扶贫政策:贾庆远有养老金、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土地流转金、扶贫项目收益分红、富民生产贷分红等,妻子有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女儿享有助学金和困难学生生活补贴。每人年均纯收入已达6990元。
  “我们在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坚持把提升满意度作为工作落脚点,从贫困户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逐点逐面攻坚克难,用更精准的‘绣花功’,交出高质量的‘脱贫账’。”红河镇党委书记王建书说。
  如何把帮扶举措送到贫困户心坎上?贫困户也有“三个帮”。红河镇成立了三级扶贫“小分队”,牢牢抓住“三个帮扶责任人”这个主体,对贫困群众落实政策、家居环境、群众满意度等情况逐一梳理,列出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该镇创新“集中帮扶日”制度,固定每个月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为“集中帮扶日”,帮扶责任人全部下沉到户,上午与贫困户沟通感情,了解内心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即时解决问题。下午各帮扶责任人交叉互访,互相检查,深入摸排,全面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红河镇组成5个督察小组,逐村逐户找短板、查弱项,实行首查负责,谁检查的问题,谁负责验收销号。
  不过,扶贫不能扶懒汉,对于过高诉求不能一味满足。为将合理诉求解决到底,无理诉求解释到位,红河镇探索出听证评议制。当有贫困户提出过高要求时,帮扶干部会召集贫困户近亲属及村里威信较高的群众和党员干部参加小型评议会,通过听证、协商、评议的形式,做好群众工作。
  影响贫困户生活质量的“小事”,是决定其是否真正尽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红利的关键。采访前,记者发现镇文秘组组长张静桌旁的日历上有特殊标记,她告诉记者:“我包靠的一位残疾人还有两个月就到55岁了。二级精神残疾人,55岁就可以申请发放养老金,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
  贾庆远的女儿贾肃静在学校交生活费和住宿费时,为了不显其特殊,镇上让她自己带钱交上,然后再将钱返给家里。在2019年小升初学业水平考试中,小肃静取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昌乐一中、二中初中部均向其抛出橄榄枝,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选择留在红河中学,希望能够帮助照顾母亲。“暑假前考试,闺女各科都是A。”贾庆远乐滋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