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山东

东明“育”与“护”结合,打造滩区生态经济圈

“绿”染黄河滩

2020-07-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村民在东明县的豆丹(豆虫)养殖基地查看豆叶情况。(□赵念东 蒋鑫 报道)
  报端看点
  ■编者按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沿线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黄河流经山东九市,它们在做好生态保护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举措和亮点?黄河岸边有哪些好故事、好经验?近日,记者选取一些县(市、区)以及部分特色经济园区、生态园区等进行深入采访,形成本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蒋鑫
    本报通讯员 代 明

  7月10日,时至中午,烈日炎炎。站在东明县的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的700亩莲藕池旁,却感受到了丝丝清凉。“池塘里栽种的莲藕有6个品种,目前已形成集莲藕观赏、生产于一体的莲藕基地。”2014年开始,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焕雷带领一班人,流转黄河滩土地4300亩,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道路上,边行边试边改,形成了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贮运、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以黄河滩区为平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滩区是块‘宝地’,很适合种植绿色无公害粮食作物。”李焕雷说,立足黄河滩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他采取了“短中长”结合的发展模式,而种植粮食作物就是他的短期发展目标。“粮食想要卖好价钱,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打造品牌。”李焕雷告诉记者,他为产业园生产的绿色富硒大米注册了绿色无公害商标,市场价格翻了好几倍,每斤最高卖到49.9元。
  中期发展目标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李焕雷告诉记者,他们利用离黄河近、取水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引进莲藕品种6个,建成集莲藕观赏、生产于一体的莲藕基地700亩。
  受稻花鱼启发,李焕雷又打起了鱼塘的主意,依托藕塘进行混养试验,第一期100亩甲鱼已投苗成功。此外还有温室蔬菜大棚52个,主要种植辣椒、茄子等蔬菜。这些大棚采取寿光大棚先进技术,蔬菜产量高,今年上半年实现收益180万元,已成为公司的重要收入点。
  “果树及绿化树种植,是我们长期发展规划项目。”李焕雷说,他们已经投资800万元,引进名优品种,采取矮化密植,立柱栽培,发展苹果、梨、桃等果树种植,建成1000余亩果园。目前长势喜人,都已挂果,即将产生效益。他们还利用园区道路路肩,种植法桐、白蜡、女贞等绿化树种3万余棵,在保证黄河滩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黄河滩区的土地利用效益。
  滩区发展要有科学作支撑,规划引领,逐步实施实现。李焕雷委托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规划编制了《东明黄河滩区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总体规划》(2018-2023年),围绕黄河脆鱼养殖、特色水果种植、甘薯产业一体化发展、莲藕水产种植、绿色粮食生产、沿路绿化带种植等产业,构建水产养殖、莲藕种植、设施蔬菜种植、红薯育苗、生产加工、黄河文化等六大产业。目前,六大产业有的已初具规模。
  在距离黄河不足五里地的一处生态园中,东明黄河滩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兴昌蹲在大豆丛中观察着一种绿色虫子的生长情况,不断流下的汗水浸透了后背。细心察看,几乎每株豆秧上趴着这种体态丰硕的虫子,大口大口吃着豆叶。
  “这种虫子叫豆丹,俗称豆虫。它以豆叶为食,是地道的‘害虫’,如今它却摇身一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高档美食。”刘兴昌所在的竹林新村是东明县黄河滩区搬迁第一村,也是全国最大的豆丹(豆虫)养殖基地。刘兴昌在连云港工作期间,了解到村里常见的豆虫,在这里成为酒店的“抢手货”,供不应求。颇具生意头脑的他看到了豆虫养殖广阔市场前景,于是毅然回到黄河滩区承包了1500余亩土地,搞起了豆虫养殖。
  在黄河滩区搞豆虫养殖,刘兴昌心里有“谱”。豆丹养殖对生长环境和食料有很高的要求,而黄河滩区严禁各类污染,土壤、水以及种植的大豆都符合豆虫养殖标准,这让刘兴昌在黄河滩区发展产业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滩区土地利用效益?刘兴昌想到了种植果树。他又承包了400亩土地搞起采摘园,种植了樱桃、桃、梨等。“在黄河滩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条好路子。”刘兴昌信心满满。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东明县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充分利用黄河资源禀赋和独特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增强滩区“造血”功能,着力打造“一带、一线、三大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即沿堤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一线,即把黄河大堤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三大基地,包括富硒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循环种养基地、高效设施农业基地。
  以“护”为落脚点,全力打造黄河滩区生态圈。东明县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做好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各项工作。严控各类污染,以黄河大堤为红线,减少面源污染。严把项目审批和监管关,严控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项目向滩区布局。保护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大力开展蓄水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发展节水农业,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