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0-06-30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从“国宝”出发的视听呈现  
  据人民日报,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现代视听媒介,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几部以“国宝”作为IP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给出答案。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开播,18家博物馆的25件稀世国宝点燃观众的收视热情,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今年下半年,已经成功播出两季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也将推出新的一季,博物馆和守护人将继续讲述国宝故事。前些年,在互联网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古老的文物与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结合起来,和《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一道,把工匠精神拉入当代视野。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设计出一整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创意上的共同点。《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等紧跟网络视听趋势,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篇幅里,采取精美的视听语言和贴近当代的时尚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大量浅景深的特写镜头和特殊拍摄镜头带来堪比电影的画质,构成奇观化的观赏效果。《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中,有大量展现木料、竹材等手工技艺加工对象变化的特写镜头。奇观化更深层的作用,在于将文物形塑为观众心理认同的对象。镜头和摄像机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搭建心理桥梁,借此拉近观众与文物、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关系。《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解说词等手段为“文物”建构第一人称和主体视角,移情口述,引导观众对文物展开审美观照。
《三叉戟》靠什么“圈粉”?
  据人民网,5月底,公安题材剧集《三叉戟》上线,三个老警察化身“披荆斩棘的大叔”,首周登顶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电视剧收视率冠军,豆瓣评分8.3。   《三叉戟》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既保留了警察行业的特点,又打破了职业剧的标签化,用生活化的影视语言讲述了中年人的困境与荣光。《三叉戟》团队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挑战了较难的叙事方式——把人物置于案情发展的中心,带出侦破案件的难点、情理法的冲突。《三叉戟》以扎实的剧本为依托,远离了讲述中年危机时符号般的颓废、油腻以及婚外情,以人为本地讲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历低谷和艰难成长。面对人生困境、职场瓶颈与性格局限,几位老警察在打击新型经济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中,走出了各自的中年危机,重新寻回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  (□记者 张依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