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先秦时期巨著,其中既有管仲思想的记录与发挥,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

《管子》并非管仲所著

2020-06-09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管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巨著,书名来自管仲,但并非出自管仲之手。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巩曰国表示,《管子》一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管仲学派代代累积的文章汇总,其中既有管仲思想的记录与发挥,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管子》虽不是出自管仲之手,但与管仲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管仲的治国方略与思想,就不可能有《管子》的出现。”
管仲辅佐齐桓公“匡天下”
  巩曰国表示,要了解《管子》这部书,需要先从管仲谈起。
  从史料记载看,管仲生年不详,于公元前645年去世,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人,即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之一。
  管仲据说是姬姓贵族之后,不过出生时家世已经衰微。年轻时,管仲曾做过商贩、当过士兵、任过小官,但都不太成功。“管鲍之交”的故事为人所熟知。这期间,管仲和鲍叔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鲍叔牙的理解和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安慰。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分钱的时候多拿,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是因为生活贫困;管仲多次谋求做官,但每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知道他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管仲在战场上多次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知道他是因为家中有老母需要奉养。管仲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来,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尊为“仲父”,让他主持齐国政务。管仲在齐国任政后,面对的是齐襄公内乱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困难重重,百废待兴。他继承姜太公的治国方针,围绕着“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通过划分和整顿行政机构来把齐国变成上下内外、中央地方相一统的行政整体;在军事方面,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济方面,则发展农业生产,倡导官府对于制盐和冶炼的控制和开发,并积极发展商品流通。管仲的这些措施使齐国国力大大增强,为齐桓公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正是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对于管仲的功业,孔子曾高度评价,《论语》中记录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并认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这充分肯定了管仲“尊王攘夷”,维护华夏文明的贡献。
  管仲能够建立不朽功业,原因当然很多。知己鲍叔牙的理解和帮助,国君齐桓公的宽容与信任,都是重要因素。不过,管仲成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通达务实的人生态度。司马迁评价管仲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正是通达务实精神的具体表现。管仲通达务实的精神以及以此为主导的治国方略成为管仲学派的思想源头,并且反映在《管子》一书中。
各家理论汇集而成
  巩曰国表示,关于《管子》的作者,最早人们认为是管仲。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近些年来,学界倾向于《管子》是管仲学派的著作。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为《管子新探》所写的序言中说:“秦以前古籍,称‘某子’者,常是一个学派历代流传的作品,《管子》自不例外。”管仲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不朽的功业,受到世人的景仰和推崇。管仲身后,从春秋到战国,齐国一直存在着尊崇管仲的风气,人们传承发展管仲的思想和治国方略,逐渐形成管仲学派。这一学派搜集整理管仲的言行事迹,总结并发展管仲的思想,最终形成了《管子》这部巨著。
  管仲学派崇拜管仲的功业和人格,服膺管仲的思想。搜集管仲的有关历史资料,总结管仲的思想学说,是学派成员首先要做的工作。管仲在齐国为相40余年,他的言行事迹和治国方略,自然会被史官记载。此外,管氏家族的长期延续,使管仲的思想、事迹和有关传说能够在本家族内部世代流传,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早期管仲学派的成员,根据史官和管氏家族记载和保存的资料,对管仲的思想、事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了《管子》书中最核心的内容。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的前期,再一次进入鼎盛期。齐威王锐意改革,使齐国面貌焕然一新;齐宣王仰慕齐桓公的霸业,有着称霸天下的志向;齐闵王时齐国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一度和秦王并称“东帝”和“西帝”,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和发挥管仲思想,探讨霸王之道,设计大国体制,为现实政治服务,成为管仲学派的重要课题。《管子》中的大部分篇章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也是齐国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稷下学宫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史记》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复盛,且数百千人。”稷下学宫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学派。这些学者在稷下学宫著书立说、自由议论、相互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学术思想交流的中心。
  巩曰国认为,在这种环境中,管仲学派的学者们很容易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他们在总结发挥管仲思想的同时,必然会广泛吸收其他学派的学说,并且用当时流行的概念术语进行表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管子》书中能够看到各家学说的踪迹,有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兵家的,也有阴阳家、农家以及黄老思想。不过,管仲学派的学者们吸收各家理论并非不加选择,他们吸收的都是与管仲的思想和理念基本一致的学说。和管仲思想完全不同的学说,如名家的诡辩理论,杨朱、庄子一派极端强调自我价值和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在《管子》中就看不到踪影。”
自成一家,并非杂凑之书
  巩曰国介绍,经过管仲学派的代代累积,战国末期,《管子》一书已经形成并广泛流传。韩非子多次称引《管子》的文句,并说当时“藏商、管之法者皆有之”。从战国末到西汉,《管子》广为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这一时期《管子》还没有定本。“我们今天见到的86篇本《管子》,直到西汉末年才由刘向编定。”
  《管子》全书字数约14万,是《论语》的10倍,《老子》的近30倍。《管子》内容之丰富,涉及领域之广泛,很少有其他诸子著作能与之比肩。以传统学派而论,它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派的学说;按现代学科划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管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戴濬的《管子学案》中说:“其书并蓄兼包,举凡九流之奥义,兵书、术数、医家之要旨,靡不道及。……诚百家之汇总,子部之渊薮。”罗根泽在《诸子考索》中说得更为具体:“《心术》《白心》诠释道体,《老》《庄》之书,未能远过;《法法》《明法》究论法理,韩非《定法》《难势》未敢多让;《牧民》《形势》《正世》《治国》多政治之言;《轻重》诸篇又为理财之语;阴阳则有《宙合》《侈靡》《四时》《五行》;用兵则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则有《地员》;《弟子职》言礼;《水地》言医;其他诸篇,亦皆率有孤诣。各家学说,保存最夥,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
  巩曰国说,“在《管子》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农家等派的言论,还可以考见兵家和医家等派的学说。因此《管子》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正因为“百科全书式”的特点,《管子》到底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一直争议不断。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结战国秦汉学术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其中,诸子又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管子》最初被列入道家,后来又被列入法家。近世以来,又有学者认为《管子》应归入杂家。《管子》虽然保存了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但并非杂凑之书,不能看作是杂家著作。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说:“《管子》书虽然内容较杂,但还是有主导的思想。”“《管子》书表面上类似杂家,而其主要部分事实上是自成一家。”《管子》虽然包含众家学说的资料,但并非杂凑之书。它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导,那就是管仲的思想与治国理念。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