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产业大树,让贫困户好乘凉

2020-06-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克潜 张明 徐蒙蒙

  近日,在汶上县次邱镇甘薯产业园育苗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地瓜苗一片葱茏。次邱镇付村集村的贫困户伊怀桥正和十几个附近村的村民分剪地瓜苗,在他身后,一捆捆绿油油的地瓜苗被整齐地码放在墙角。“以前除了种小麦就是种玉米,家里的主要收入就是外出打工。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伊怀桥感慨地说。
  近年来,次邱镇突破“一麦一棒”传统种植模式,依托市级龙头企业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甘薯产业园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成为甘薯种苗试验基地,现年产优质脱毒种苗2亿株,出苗量居全国第二位。产业园专门建设了地瓜扶贫基地,免费提供优质薯苗、免费技术指导培训、帮助产品销售和吸纳就业等措施,每年为10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400元。
  “我们精心培植好产业项目这棵‘大树’,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机制,让贫困户背靠大树好乘凉。”汶上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冯志强介绍。近年来,他们建立扶贫开发咨询专家库和县级产业发展项目库,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加强项目储备、遴选立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收益分配等工作。通过落实项目评审论证制度、督导调度机制和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
  为确保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福利,当地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稳定增收。2018年,汶上县苑庄镇道立种植合作社承担了镇里的扶贫项目,累计承接扶贫资金123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种植黄瓜、甜瓜等经济作物,安排村里12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合作社每年拿出不少于扶贫资金10%的收益用于贫困群众分红,让全镇112户、217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截至目前,汶上县共有37家合作社参与实施扶贫项目,共投入扶贫资金720多万元,惠及1183户贫困群众。
  为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管理,汶上县在各村成立了村级扶贫理事会,监督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监督扶贫资金使用、项目效益分配,参与本村扶贫项目建设、运营、管护等。对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营利性扶贫资产全部进行确权登记,并明晰项目产权归属,确保项目健康持续运行,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