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和思政元素

2020-04-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姜 波 亓健生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这是近年来烟台大学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已成为全校上下的深度共识。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很多老师都在自觉地将中国的战“疫”故事融入线上课堂讲授过程,这既巧妙激发了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兴趣,又润物无声地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三观、爱国的情怀内化到每次讲授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
读懂中国之治

  刘会清是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需要授课教师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年来,刘会清一直坚持用最鲜活的事例来讲好他的课。疫情暴发以来,众多抗击疫情的事例为他的课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他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全校1120名同学讲授《守得云开见明月:抗“疫”我们肯定能赢》专题课。
  “新冠病毒是个什么鬼?”“抗击疫情,中国在行动”“中国为什么一定会赢”“对外救援,中国大国情怀”“面对疫情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直播课堂上,刘会清从五个方面,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既帮助学生克服对病毒的心理恐惧,树立科学防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同时又从医疗、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角度阐释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重大意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我要让同学们能从我的课堂上读懂中国之治、坚定理想信念。”刘会清说。
在专业课堂上提炼人文内涵
  在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合同管理和法律制度》的线上课堂上,崔淑梅老师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融入到课堂讲授中,在深入讲解两座医院建造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通过播放一首火爆网络的RAB歌曲《战“疫”雷神山》视频,展示这项中国工程足以震惊世界的理由,以及作为中国工程人应具备的自信和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刻苦学习钻研的激情。有同学在线留言说:“老师讲得我们激情澎湃,都迫不及待想去工地‘搬砖’了”。
  在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刘燕老师的《环境辐射监测与评价》课堂上,为了给学生讲明白“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这个知识点,她结合疫情防控中利用核技术进行杀菌消毒、医学废物处理的相关新闻以及科普视频《疫情防控攻坚 辐照技术这样出力》,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吸收转化的同时,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能够学以致用的认识。
  3月19日,外国语学院徐晓艳老师主持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外研虚拟教研室的第一期教研分享活动顺利结束。这场线上分享活动吸引了全国近2800多名外语教师网上观摩。2019年,《大学英语读写》被列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2020年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该团队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挖掘课本中富有人文内涵和课程思政的语言内容,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育人点,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即抓住每个单元的思政要点,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围绕思政要点设计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观等无声有序地融入课程中。
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全员育人
  2019年,烟台大学制定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一是添加体制机制的“润滑剂”。学校在体制机制上破题,进一步激发活力,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供政策支持、体制保障。二是打磨科学评价的“指挥棒”。学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区分不同学科门类,分类制定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督导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三是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指南针”。学校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师培训工作,针对老师上课的诉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培训。
  与此同时,把专家请进来,举办“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在烟大课堂里进行点对点、面对面、实打实的指导。2019年,全校共有14个学院的22门课程被立项为首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