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理论周刊 论丛

动态开放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安全

2020-04-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何 丽

  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开放和不断发展的体系,其内涵和外延应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鲜明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动态性和延展性。
  今年4月15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安全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
  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意蕴。
  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对于共同安全和相对安全的价值追求。
  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中可以发现,当前国家安全已经打上了全球性的烙印。一国安危与他国的安全息息相关,一国风险与其他国家的风险会呈现同频共振、连锁联动的效应,诸如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金融危机等许多安全问题,都具有显著的外溢性、跨国性和联动性,必须以国际合作来解决。
  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着眼于国家整体安全和全局安全,而非片面追求绝对安全和“零风险”的状态。对绝对安全的追求,有可能造成物极必反的“安全困境”,增加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更有可能加剧自身的不安全。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其自身所谓绝对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价值指向。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动态性和延展性。
  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呼唤着安全概念的与时俱进。以往,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囿于传统安全领域,以军事斗争和国防安全为基本内容。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科技的加速发展,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成为国家安全新的威胁、新的关注点。因此,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和不断发展的体系,其内涵和外延应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调整。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并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首次提出了“11种安全”,强调要“构建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01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进一步提出,国家安全涉及深海、太空、极地等安全问题,共有19种之多。由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了传统安全,也融入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有机、与时俱进的国家安全体系。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更鲜明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动态性和延展性。
  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的方法论。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下,“安全”是状态与能力两者的统一,总体安全的状态需要总体布局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的是构建集各种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各个安全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呈现出交织叠加和连锁联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以系统全面、整体统筹和总体布局的安全治理方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加强了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工作“一盘棋”观念,以全局的视角定位国家安全,以整体的思路规划国家安全,统筹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能力和整体效果。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科社部副教授)